何谓昆曲关于昆的若干误解辨正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903/4249431.html

现如今,已经有很多人对昆曲有所耳闻,甚至不少人是昆曲的热衷追随者。然而,对于昆曲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如今却被大多数人误解乃至曲解。因此,有必要对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进行清晰明了的阐述。

昆腔是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中国福建省,被誉为南方的京剧。昆腔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传统上表演的是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生活和爱情故事。今天,昆腔已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欣赏群体。它不仅在国内受到喜爱,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其独特魅力。提起昆曲,不得不先提到昆腔。昆腔是南方和北方曲腔的源流。从明中叶到清中叶,昆腔达到了巅峰,这个黄金时期跨越了三个世纪,长达二百余年。昆腔在江南地区非常流行,并且辐射到全国各地。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五个“府”和苏南的“吴中”地区被认为是昆腔最正宗的传播地。而在南方其他地区,则与高腔并行发展。然而,清代中后期之后,无论是昆腔还是高腔都开始走下坡路。昆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昆山腔、昆曲曲唱和昆腔。尽管这三个词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它们在质上是不同的。昆山腔是昆山地区民间艺人演唱戏曲时所使用的独特腔调,局限于吴中地区。简单来说,昆山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类似于方言口音中的吴中方言。

当时,除了昆山腔之外,还有余姚腔、海盐腔和弋阳腔等与之类似的地方声腔。这些声腔分别在昆山、海盐、余姚和弋阳一带流行。这四种声腔的共同特点是没有伴奏,纯粹依靠嘴巴唱出来的,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和风格的民间歌唱形式。然而,这四位兄弟中的一个后来却有所突破,他就是昆山腔。昆山腔之所以能够崭露头角,主要归功于两个因素:首先是器乐伴奏的加入,在明嘉靖年间,昆山腔开始引入了笛子、管子、笙和琵琶等乐器作为伴奏;其次是加入了和声,并且要按照节拍进行演唱。由此,民间粗犷的唱法转变成了一种“流丽悠远,超越其他腔调”的新风格。然而,这时候的新腔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它无法根据字词来进行曲调的变化。在中国古代的曲唱传统中,旋律要与文字紧密结合。曲谱就隐藏在文字之中,掌握了这种曲唱规则后,只需看到文字就能唱出相应的音符。因此,中国文人曲唱不需要五线谱,更不需要简谱;至于工尺谱,那是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无法掌握曲唱规则的人才使用的。

为了实现依字行腔的目标,必须寻找一个精通曲唱规律的大师进行改良。而魏良辅正是这个人。他运用了“水磨”唱法,根据字的音调和声调,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旋律。这一次,他成功地将昆山腔打造成了“依字声行腔”的形式。他注重声音的平稳、上扬以及入调的协调,并确保字音在开头、中间和结尾时的音调都得到了均衡处理。从此以后,昆山腔迈入了一个全新的乐曲发展阶段,不再仅仅是民间的口耳相传的清唱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众多曲律家、音韵学家和曲唱家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因为昆山腔所用的是吴中方言,而当时的许多曲谱和曲律都基于中原音。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将吴中方言强行融入以中原音为标准的曲律体系之中。这个过程持续了许多年,甚至连汤显祖的《牡丹亭》,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仍然被认为不符合律规。这是因为汤公是江西人,江西语音与吴中方言相差甚远。这正是南方在规范曲唱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人民智慧无穷无尽。经过字音的辨认、板块的打谱、咬字发音、声音的优化等一系列工序,昆曲进入了规范、完整、严谨的“曲唱学”,实现了“以文化乐”的“曲唱”,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这就是昆曲曲唱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时期,曲唱被称为昆曲。可见,经过长时间的优化和改良,昆山腔才成功实现了质的飞跃,形成了全新的曲唱方式。那么昆曲和昆腔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呢?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良,最终形成了昆曲的曲唱体系,并仅用于演唱,而非演戏。稍晚一些,梁辰鱼将经过魏良辅改良的昆曲应用于戏剧表演中,这就是所谓的昆腔。

昆山腔和昆腔虽只相差一字,却在本质上完全不同。昆腔作为一种官方腔调,在南北地区广泛流传,是一种按照字音而演唱的戏曲唱腔。它通过确定节奏、选择词句、规定腔调、制定曲谱和调整音调等方式,演唱出各种多样化的曲目。可以说,昆腔就像一把开启壮丽宫殿大门的钥匙,打开了艺术体系的通路。从此以后,昆腔成为主流,成为了真正的核心。昆可细分为正昆和草昆两支。正昆是掌握了昆曲曲唱法则的表演者,而草昆则只能演绎部分唱词或旋律。在吹腔等方面,草昆虽然有些昆的韵味,但也混杂了高腔和地方唱腔。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正昆只是极少数,而草昆才是大多数。

二:昆班又称为第二,是指排在第二位的人或事物。如今已经明了,昆腔是昆曲用于演唱的一种形式,而要谈到剧唱,就必然会提及昆班。昆班最初实际上并非剧唱,而是清唱曲家临时加入的角色,有些类似于分角色朗读;随后则是舞台表演,也就是要化妆登场了。后来,专门进行舞台演出的昆班出现了。为了生存下去,昆班必须适应社会和观众的需求,因此除了“全昆班”外,还有“合班”。

合班指的是将昆腔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或者并存于同一场演出中。既可以演唱昆腔,也可以演唱其他剧种。此外,昆腔还与其他剧种相互融合,比如京剧中有昆腔折子和昆腔曲牌,甚至某些皮黄戏曲中有昆腔独特的开头。合班中常见的是草昆班子,它们将昆腔注入了许多地方声腔,如川昆、湘昆、赣昆等等。

在清代的早期,高昆合班是最常见的表演形式,其中高腔和昆腔被广泛使用。而到了清朝中期,出现了高、昆、乱“三合班”的形式,其中乱弹指的是皮黄以及其他地方戏。昆腔在清道光时期之后开始迅速衰落,其中原因十分复杂。到了20世纪,浙江正昆的"本班"相继解散。在二十世纪,唯一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是苏州的"老郎庙"邀请各个正班艺人参加日渐衰落的"鸿福(老)班",然而这种传承仍然很困难。苏州曾经有四大老班,如今只剩下"全福"和"鸿福"。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这两个班也相继解散。此后的二十年里,由苏州昆剧传习所培养出来的"传"字辈艺人组成的"传字班"于年解散,正昆班社从此消失无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周传瑛与王传淞等昆艺人以及朱国梁、龚祥甫等苏摊艺人组成了名为“国风”的剧团,并演出了昆曲《十五贯》。这场演出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随后,“国风”剧团正式更名为“浙江昆剧团”,而上海、苏州和江苏也相继成立了昆剧团,保留了正昆的传承。

江苏诸省的草昆艺术逐渐衰落,但仍在该地区活跃。而在浙江,南部地区的金华、温州等六府是草昆艺术的主要中心,如今称为婺剧、瓯剧和台州乱弹。尤其是温州永嘉的全昆班和金华武义的昆腔保存了丰富的资料。而其他南方地区的草昆艺术已经与地方戏剧融合,湖南的湘昆、四川的川昆以及江西的赣昆则是最后的代表,但是它们的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被誉为"戏曲之母"。昆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而闻名,它注重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讲述故事。昆剧的表演风格细腻、优雅,动作流畅而精确,音调婉转悠扬,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昆剧还有着丰富的剧目内容,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各个方面。它不仅在中国境内广泛演出,也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名。

有人说昆剧就是昆曲,但事实并非如此。昆曲是一种曲唱体系,而非剧唱。剧唱应称为昆腔。那么昆剧是否等同于昆腔呢?似乎也不是,因为昆腔指的是演剧时所唱的旋律和腔调。那么昆剧究竟是什么呢?著名戏曲家洛地先生认为,“昆剧”这个词并不存在。实际上,没有一个东西能够被称为具备剧种内涵意义上的昆剧。一个剧种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剧目以及专属的艺术表达方式,包括唱、念、做、打,尤其是唱。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所谓的昆剧剧作并不仅仅包括杂剧和传奇。实际上,演出的内容非常多样化,对于昆班演员来说,并不在乎演什么,因为他们绝对不仅仅只演传奇和杂剧。(详见陆萼庭的《昆剧演出史稿》和洛地整理的周传瑛的《昆剧生涯六十年》)。而一般观念认为昆剧专指传奇和杂剧,实际上其他声腔,尤其是高腔也有在演出。

昆剧以外的剧目几乎都是昆剧借鉴他人现成作品而来。简言之,昆剧作为一种剧种,其所有剧目并非独创,有些是共有的,更多的是模仿或借鉴他人。听起来难以置信,然而这正是事实所在。此外,草昆班演出的大量剧目实际上属于幕表戏或条纲戏。将传奇和杂剧称为“‘昆剧’剧本”完全是一种误解。

昆剧没有独立的剧目体系,因此也没有独特的戏剧结构。甚至在场上技艺方面,昆剧也没有自己的特色。实际上,从昆山腔到昆曲,昆剧的唱念做打一直都是借鉴而来的。直到昆腔阶段才开始有剧目,而这个剧目的组织结构则是突然加进来的,可以说是借鉴而来的。事实上,后世的昆班演出,在表现手法方面一直在吸收其他剧种的元素,这也是事实。除了由其曲唱规定的部分,昆剧的形体表演大多数也是借鉴而来的。因此,要探究昆剧的实质,其实是在讨论一个以昆腔为表演形式的组织。这个组织拥有完善的角色制度和高水平的艺人,他们能够演绎或者兼演昆腔。昆班,尤其是正班,传承了昆曲的唱腔传统,也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保护昆曲,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保护这种民族曲唱传统。首要任务是承传下去,应该努力恢复传统,重建曲唱体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