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中为人耳熟能详的有相声、评书、二人转、京韵大鼓、莲花落、昆曲等,谈及以上曲艺形式大多能回忆起一些经典片段或曲调,但弹词作为传统曲艺与中国俗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却鲜有人知。
弹词仿佛淡出了现代人的视野和生活。但当时间拉回到清代,可以发现弹词在这个在盛世中萧条的朝代,盛行于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处不乏有弹词的身影,文人墨客也好,市井百姓也罢,都对这种以娱乐为主的艺术形式抱以极高的创作及欣赏热情。
作为俗文学的一种,弹词不仅能够向现代社会投射那个年代的社会本貌及风土人情,让读者深入体会到当时国家兴衰荣辱与个体小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以宗教为切入点,还可以探微各个宗教在清代这一时期的发展及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深远影响。
一、弹词的渊源
究及弹词的渊源情况,大致有四种说法,但学界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以下则对四种情况进行阐述。
其一为弹词源自变文。这一说法见于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叶德均认为讲唱文学起源于唐五代僧侣所制的俗讲。俗讲是讲唱文学的一种体裁,用演变为变文的佛经故事以讲唱形式来宣传佛教。
其二为弹词源自诸宫调。这一说法见于赵景深《曲艺丛谈》,他认为弹词起源于变文只是因为唐代变文是目前最早的可以看到的有说有唱的文本故事。
根据弹词内容的非佛教故事、形式为长篇巨作这两个特点,他否认了变文说,并因诸宫调与弹词都没有宗教色彩、篇幅巨大、说白歌唱、演奏乐器与形式上有相似的特征,进而提出诸宫调说。
其三为弹词源自盲人说唱。这一说法流行于清代初年。盲人说唱早在周初便有,但不叫盲人说唱,而叫做“瞽人诵诗”。盲人说唱是有历史继承的社会习俗,同时已然成为这一时期盲人的主要职业之一。瞽人诵诗主要服务于算命,在说完命相后,瞽人以三弦的形式说唱。
目前学术界对于弹词的起源尚未有统一科学的解释与认知,弹词作为俗文学的一种,在其流传过程中极容易流失,最早在目录中记载弹词的是郑振铎的《西谛所藏弹词目录》。
其中记录有一百十七种,而后是凌景埏的《弹词目录》,集合了郑振铎、孔德学校图书馆和自己的目录,共计一百七十五种。
继而又有李家瑞《说弹词》第十二节《现存的弹词》记载了二百二十六种。在《曲艺丛谈》中,赵景深提到李家瑞给他的信中说道:“谭正璧先生有一友人名王味辛,闻在国立编译馆,亦藏郑目所少者数十种。目下所知弹词之书当在三百部上下。”
目前已知最早的讲唱故事的弹词则是《中国俗文学史》中提到的明末《白蛇传》,郑振铎收藏有《白蛇传》崇祯年间钞本,目前现存文本的弹词没有比此更为久远的。
二、弹词与章回体小说
“弹词”一词出自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在当时,弹词主要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形式而存在的。作为讲唱文学的一种,弹词与世俗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从民间来,又到民间去。
如果不对弹词进行细致分类,那么弹词的广义概念可采用方立天的说法,即弹词是集文学、音乐、表演、商业性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说唱”二字为弹词的重点,文本是服务于说唱的,是说唱的底本。
除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外,福建“评话”、广东“木鱼书”都可以归为弹词一类。过往研究对弹词文本并未有统一确定的称呼,研究者们在文章中称呼其为叙事诗、代言体戏剧、小说、韵文体小说、拟弹词等皆有之。
由于表演弹词的底本大多口口相传,很难保留下来,而案头弹词出现的时间相较表演弹词较晚,故迄今为止最早的弹词作品是什么已不可知。被称呼为小说的弹词,则一般特指叙事体弹词。
清代弹词作家,特别是女作家,常称自己创作的弹词作品为传奇小说或七字小说。除此之外,还有进一步具体称呼限定弹词为韵文体小说的说法。
弹词艺术后来放在案头弹词中的弹词章回体小说上得到了发扬光大。
弹词章回体小说,顾名思义为弹词小说中的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之一,于明末清初发迹,在《百年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历史演进》一文中,作者概括了章回体小说的四个典型特点。
其特点之一为全书分为若干节,以第xx回为题目分节,鸿篇巨制的章回体小说多则有上百回,如《三国演义》共计回、《金瓶梅》共计回;
短小的章回体小说少则几十回,如《儒林外史》共计56回,《海上花列传》共计64回。章回体小说第二个特点是题目第xx回后的标题内容是以对偶形式出现的本章节内容概述。
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的标题为“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金瓶梅》第五十回的标题为“琴童潜听燕莺欢,玳安嬉游蝴蝶巷”等。
章回体小说第三个特点是每章回末尾都会有一句固定说辞:“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第四个特点即内容往往是在历史传说、英雄传奇的基础上,穿插有令人感慨的儿女情长。
如《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位居四大名著之首。
从时间上看描写了从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历史内容上它通过对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混战与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描写,反应了三国时期社会的种种矛盾,塑造了无数个英雄典型。
罗贯中在文本中并没有单纯地为读者呈现历史样貌,他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字里行间,将儿女情长放到人物性格与实践中,不论是周瑜与小乔的爱情故事,还是吕布与貂蝉的真真假假,都从更深层次上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作品的内涵。
章回体小说作为明清出现并发展到鼎盛的文学体裁,与弹词出现发展繁荣的时间相重合,这一时期产生的弹词章回体小说是适应民间百姓娱乐需求而大批量创作的,极受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喜爱。
弹词章回体小说类型丰富,不仅有写史弹词,如《二十一史弹词》、《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等,还有才子佳人弹词,如《天雨花》、《笔生花》、《再生缘》等。通过分析弹词章回体小说可以更近一步对明清这一时期中下层百姓的社会生活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弹词与宗教
弹词作为明清时期产生的俗文学的一种,充分体现了明清宗教世俗化趋向,通过分析弹词作品中的宗教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宗教对社会中下层百姓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大众对宗教的接受与实践程度。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拥有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宗教作为文化传统一部分,对社会各阶层都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在漫长的宣传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法思想的影响,其因果报应轮回等思想更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因此拥有大量的信徒。
由小见大,清代佛教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清代政府的产生、兴旺、衰败直至灭亡的全过程。清初佛教的发展处于奠基到全盛这一阶段。
除汉传佛教外,清代藏传佛教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在汉传佛教宗教义理和僧侣团体日益衰微的时候,藏传佛教却走向了兴盛。
藏传佛教也可称作喇嘛教。清王朝通过支持喇嘛教,在思想上联合蒙族共同对付明王朝,入关后又因喇嘛教能够维系满族、蒙族、藏族三民族的共同感情,且可通过喇嘛上层控制维持自己鞭长莫及的边疆地区,对藏传佛教更为倚赖。
其次来看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并未像佛教那样掀起较大的波澜,即使是在道教最为鼎盛的唐代,道教虽受到贵族阶级的推崇与支持,但其信徒人数与道观数量也只勉强达到佛教的二十分之一。
道教与社会中下层百姓的接触较多,因此更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朴素意识。道教对民间百姓的思想和日常行为的影响极大。
但道教想要发展壮大就不得不获得上层统治阶级的支持,因此针对特权阶级想要长寿的想法,道教中人向他们传达养生、服食、炼丹、房中术等宗教内容。
再次,清代三教合一的倾向愈演愈烈,佛教的世俗化与道教的民间化为佛道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虽然在宗教义理方面,两教有着不可协调的矛盾,但在民间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呈现出高度融合的倾向。
从宗教思想上看,道教的承负思想与佛教因果不断结合,道教的平等思想与佛教的众生平等相结合,从寺庙僧众看,寺庙与道观在建筑规制上高度一致,从神佛形象上看,观音与慈航、地藏与药王、佛与吕祖出现于同一场景神话体系中。
由此可见,民间百姓的宗教信仰呈现佛道不分的现象。民间对宗教的吸收与信仰也是将儒教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