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研讨会开幕式现场自年昆剧传习所在苏州建立,昆剧传字辈艺术家开启了20世纪昆曲艺术的新篇章。年是传字辈从艺一百周年,也是昆曲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为纪念传字辈从艺百年,总结传字辈的艺术成就,探讨21世纪昆剧艺术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于年7月16日-18日在沪举办。国内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理论交流平台,也为昆曲的未来创新启发了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路。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发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昆曲传习所”让昆曲艺术得以流淌不息、绵延至今,而在新时代要实现传统艺术的传承,不仅需要舞台上的推广,也需要建立起广泛的公众认知,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持。”本次研讨会中,专家学者们围绕“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与传播”、“传字辈昆剧艺术家的历史经验与成就”四个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在主旨演讲中,中国戏曲学院傅谨教授指出,昆曲百年传承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是古典艺术在现代社会继续生存并呈现出旺盛生命力的独特范本。昆曲百年传承的奇迹,与上海这座中国最典型的现代城市息息相关,昆剧传习所虽然办在苏州,但它主要由上海的实业家和昆曲票友们发起并通过持续的资助而完成其“传”字辈的培养大业;年成立的华东戏曲研究院极具前瞻性地将当时星散在各地的十多位“传”字辈艺人集中在一起,也是虽然上海戏曲学校成立时间比浙江培养“世”字辈和江苏培养“继”字辈稍迟却最出人才的原因。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认为,演艺环境的改变推动了昆剧表演的转型和发展,当下,昆剧表演艺术出现了向年前的传统积极回归的趋向,昆剧表演艺术的守正与创新,正是在变与不变的循环往复中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夏萍向周育德颁发捐赠证书会上,专家学者们对传字辈艺术的盛衰、传承以及生存发展、艺术传播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呼吁昆剧艺术要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不断挖掘成就传字辈道路上的积极因素,实现“活态传承”,让昆曲艺术表演“走出去”且“留得下”。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晓强调,昆剧作为“非遗”保护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活态传承”。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传字辈表演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以此构建新时代中国昆曲话语权。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李霖就通过对国内外德译本《牡丹亭》演出的梳理入手阐析了“中戏德演”为当下中国戏曲“走出去”且“留得下”提供的启示意义。下午的分会场讨论就昆剧传习所的创立这一议题,与会学者重新表述了昆剧传习所的创立之说,指出昆剧传习所凝聚了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集体心血。以往学界普遍认为苏州昆剧传习所是由穆藕初主办,或认为其由穆藕初与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等苏州及上海昆曲家所共同创办。会上,中国昆曲博物馆副馆长浦海涅通过前后十年的探索,寻找到一种更加稳妥全面的说法,对当时历史进行重新表述,他说:“任何试图把功绩归功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的尝试,实际上都是低估了昆剧传习所的成立对于整个昆曲事业,特别是南方昆曲的巨大意义。昆剧传习所的成立与发展无疑是积聚了当时南方相当多数的曲家、曲友、戏曲爱好者及其他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集体力量。”在昆剧传习所的创立与传承中,实际得到了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昆曲爱好者的普遍接力与不断扶持。傅瑾做主旨发言传字辈艺术家是中国昆剧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批艺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戏曲的一代传奇,是艺术行当最齐全、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昆曲演出团体。与会学者们充分肯定了传字辈艺术家在推动昆曲艺术守正创新与传承发展中的卓越贡献,以及其表演实践中的艺术成就。本次参会人员合影在复旦大学江巨荣教授看来,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家始终以深厚的功底为基础,在新时代条件下汲取新的有益的思想理论成果,在新的审美需求中遵循程式而不拘泥于已有程式,完善曲唱和表演形式,更好地塑造人物、深刻反映时代精神,从而实现了从旧艺人到昆曲表演艺术家的时代转型。最后,中国戏曲学院谢柏樑教授对研讨会进行学术总结,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夏萍致谢,宣布会议闭幕。(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