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看到戏曲两个字,也许你会立刻想到黄梅戏,昆曲,京剧,越剧,粤剧,豫剧等众多著名剧种。不过你可知,南京高淳也有属于自己的地方戏?
高淳戏曲的起源可追溯至宋朝,起初只有南曲,即以南方方言为韵,配合萧笛奏乐,音阶五声,风格倾向于温柔婉转。到元朝时科举制被废除,大行其道的民族分化政策让南京高淳人成了身份最低微的“南人”。从此,本地的书香世家以及大举南迁避乱的官宦后代,一下子失去了入朝为官的机会,便把精力转移到戏曲领域。音阶七阶,高亢有力的北曲也随着移民潮传入高淳,并与南曲渐渐融合。其后每逢农闲或庆祝丰收时,搭台唱戏成为高淳人约定俗成的民间活动。
高淳阳腔目连戏1古老的高淳阳腔目连戏(又叫“太平戏”)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曲牌多达多种,这个特色剧种是在宋元杂剧的基础上,加入了佛道家音乐和南北曲民歌特色,并结合歌舞,武打、念白,地方文化等诸多元素形成的特色剧种。从演员角色、舞台表演、到唱腔设计、再到音乐伴奏等,方方面面都为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从内容上看,高淳阳腔目连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系列故事。剧本取自明代郑之珍编写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后来高淳百姓在传唱的过程中多次增删,还加入了高淳地方习俗、方言、风情等特色元素。现存的版本系清末时期,本地僧人的手抄本《阳腔目连戏》。
《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之珍按唱腔划分,阳腔目连戏有东、西两路之分。西路腔即南陵腔,东路腔又叫水阳腔,简称阳腔。高淳地区的阳腔目连戏属于东路腔,它糅合了高淳的“高腔”,“道士腔”,以及宋元杂剧中的戏曲声腔。其最大特点总结起来就是:“一人唱,众人和。锣鼓节音,不被管弦”。
在音律上,阳腔目连戏参考了大量高淳民歌,说唱通常采用帮腔的形式,再加上高淳方言的运用,让该剧种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
《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内页当然,高淳阳腔目连戏的角色分类也是一大特色。除了生、旦、净、丑、末这几个为大家所熟知的角色以外,还专门设有武行来演“武场”。武场类似于民间武术杂技,难度系数颇大。另外,高淳地区还有“小目连”,即木偶表演的目连戏,其剧本唱腔等与真人演的基本相同。
高淳阳腔目连戏,不论是唱腔、动作、还是武场杂技,皆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仅是文人名士的智慧结晶,也蕴含宗教界和表演艺人的血汗。其艺术形式,亦为昆剧、徽剧、京剧等地方戏剧的产生奠定了一部分基础。例如:高淳阳腔目连戏中的“高腔”、“高拨子”就分别被徽剧、京剧所学习吸收。
剧本手抄版除此以外,高淳阳腔目连戏还以小见大,为人们展现了高淳乃至整个江南的社会生活状况、特色民俗文化。例如:“目连六殿探母”这场戏中,有一个场景是目连送乌饭给母亲吃。而时至今日,高淳老百姓仍保留着吃乌饭的习俗。
从前有高淳有句俗话“出门山歌进门戏”,短短几个字就形象地描绘出了高淳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的生动肖像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遗产。
高淳阳腔目连戏2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是老百姓精神世界的展示平台。高淳阳腔目连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淳朴自然,源自老百姓的平凡生活,它丰富了南京高淳的传统文化宝库。对研究传统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社会历史,民间宗教信仰具有不可估量的特殊价值。
高淳阳腔目连戏3作为中国戏曲的鼻祖之一,高淳阳腔目连戏如今已成为我国极为罕见的古老地方剧种。遗憾的是,和很多地方传统戏曲一样,高淳阳腔目连戏也面临着逐渐没落的命运,即将成为绝响。我们都不忍心看到,如此具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文化就此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年,高淳阳腔目连戏已被列为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守护,就一定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剧种,并让它重新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