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中国传统,可能漂洋过海远道而来

你一定听过这种说法:

虽然这些判断可能并不怎么科学,但却反应出一个事实:即使你现在的民族中写着汉,也并不代表你就是纯正的汉族,很有可能有其他民族的血统。

相似的,那些有几百上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也并不一定就是中国土生土长,外来因素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广泛存在。

佛教造像

佛像是中国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支撑着古代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

然而佛教刚刚诞生的时候,是没有佛像的。

哪怕是佛教的原产地印度,也只是简单地用足印、菩提树、莲花座、法轮等来象征佛陀、隐喻佛法。

佛陀足印约4世纪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直到佛教受众越来越广泛,简单的图形不能再满足传播度的需求,人们才开始思考制作或者是描绘佛像。

而佛像的最终诞生,则离不开古希腊雕塑。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一直抵达地处欧亚大陆连接点的犍陀罗古国(印度大陆文明发源地之一,核心位于巴基斯坦东北部和阿富汗东部)。

随之而来的希腊移民和工匠们,带来了希腊文化,以及希腊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艺术。

几个世纪之后,当佛教传入这里之时,佛教徒们用古典而精湛的希腊造像手法为佛陀造像,形成独具一格的犍陀罗风格。

如来头像犍陀罗风格3-5世纪阿富汗佛陀坐像犍陀罗风格2-3世纪巴基斯坦

犍陀罗国全盛时期,佛像着随佛教文化一起,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东传入中国,成就了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等一批中西合璧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

大同云冈石窟第五窟云冈大佛

这一时期的中国佛教造像,容貌和衣纹还保留着明显的犍陀罗艺术特点。此后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才逐渐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面貌。

佛立像南朝(梁)四川博物院藏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明故宫博物院藏

锤鍱工艺

锤鍱(yè)工艺,属于金属加工工艺的一种,具体来说就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将之塑造成某种特定的形状。

公元前多年前,西亚和中亚地区已经将锤鍱工艺广泛应用于金银器皿的成型制作。

在中国,锤鍱工艺最早使用是在商周时期。

由于青铜文化的盛行,当时最主流的金属加工手段是铸造工艺。而锤鍱工艺则属于从属地位,主要被用来制作金叶、金箔等薄片。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锤鍱工艺的大规模改良和完善,发生在中国古代金银工艺最发达的时期——唐代。

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规模展开,让西亚、中亚等地的工匠纷纷来到大唐,同时,也带来了更为成熟的锤鍱工艺。

鸳鸯莲瓣纹金碗唐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受其影响,唐代的锤鍱工艺不再局限于制造金属薄片,而是更进一步被用于器皿的制造成型,形体较为简单的器皿,例如碗、盘、碟、杯等大都能够直接锤鍱成型。

何家村出土的大唐第一金碗——鸳鸯莲瓣纹金碗,就采用锤鍱工艺制作而成。

此外,西亚工匠还带来了锤鍱工艺在装饰领域的新应用:把事先制好的模具垫在金银器下面,轻轻捶打,就能获得凸起的花纹图案。

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唐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壶上的舞马纹饰即采用锤鍱工艺制造

此后一直到清代,在中国金银器制造中,锤鍱工艺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型和装饰工艺之一。

青花瓷

相比于佛教造像和锤鍱工艺,青花瓷的外来因素——苏麻离青,更为人所熟知。

元代时,远征的蒙古大军从波斯带回了优良的钴料苏麻离青。

恰好,此时刚刚崛起的后世瓷都景德镇,创烧出了洁白莹润的卵白釉。景德镇匠人们将苏麻离青制成釉料,绘制在白色瓷器上,烧制出了温润典雅的青花瓷。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湖北省博物馆藏

其实早在唐代,中国人就通过丝绸之路进口钴料,并将其应用到釉料中,烧制出了蓝色的唐三彩。

唐三彩烛台故宫博物院藏

此后,又将之绘制在白色瓷器上,烧制出了白底蓝花的瓷器,也就是青花瓷的鼻祖——唐青花。

唐青花塔形罐河南博物院藏

可惜,唐代灭亡之后,宋代更偏爱素雅的青瓷,对钴蓝彩并不感兴趣,青花瓷就此中断。一直到元代,青花瓷才又大肆兴起,并一举征服世界,大量出口到西亚地区。

可以说,青花瓷的诞生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反过来又通过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流向世界各地,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的中国瓷器。

青花梅雀纹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从佛教造像的直接引入,到锤鍱工艺的改良完善,再到青花瓷的原料进口,虽然外来因素发挥影响的方式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

很多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中国传统工艺,都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事实上,时至今日,没有哪一种文化、文明是独立存在的,哪怕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中国,也经历过无数次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融合。

而工艺,就是这种文化交融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之一。

在上海这座城市,这种感受尤为强烈。

年上海开埠通商,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了与世界交流的最前沿,来自西方的新的技术、理念、文化在这里登陆,与古老的中国擦出火花。

能从犍陀罗造像中发展出举世瞩目的中国佛教石刻造像,用西亚的锤鍱工艺造就出独具盛唐气象的“大唐第一金碗”,把波斯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陶瓷技艺完美结合……

中国文化无疑是极具包容性的,这种包容性也正是中国文化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开埠之后的上海,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再次被发挥到极致:接受、汲取新事物,却并没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迷失自己,将西方新技术、新理念为我所用的同时,又保留了东方的历史、基因和个性。

在不到年的时间内,依靠“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城市精神,上海从一个长江口的无名小城,成长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可以说,上海整座城市就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最佳见证。

而上海的地标建筑,矗立在长江入海口远眺太平洋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又是上海年发展史的缩影,是上海的文化地标。

一座城市有了文化,才会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一座城市有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才会有蓬勃发展的底气和定力。作为文化地标,上海中心必须承担起挖掘城市独特文化基因、彰显城市文化自信的重任,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依托和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

位于37F、38F的宝库文化中心,作为大厦的文化社区,就肩负着为上海中心注入文化基因,让地标建筑成为文化地标的重要使命。

从设计之初,宝库文化中心就确定了以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中西方文化融合”为主线和基调,系统展示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方向。

宝库文化中心38楼匠心馆实景图

为了让“中西方文化融合”贯穿整个文化空间,宝库文化中心从场景设计、作品展示到文化体验感的塑造,都下足了功夫。

场景设计上,我们选用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工艺元素打造整个空间。

例如,珐琅厅的珐琅地板,工艺发源自波斯,传入中国后在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成为世界知名的顶级奢侈品的工艺。

青花梅雀纹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博物馆门口的青花水磨石,青花颜料来自波斯,水磨石工艺起源于威尼斯,但最后呈现出的却是东方的神韵。

在工艺品类选择和作品展示上,这里有最传统、最纯粹的中国工艺——代表中国瓷器巅峰之作的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天青釉葫芦瓶国家级非遗“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朱文立作品

有珐琅、青花、丝毯这种本身就是中西方融合产物的工艺作品;

青花釉里红《春韵》80件笔筒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作品

丝毯《笑迎世博》中国工艺美术大程美华作品丝毯的工艺形式来源于西方,但用料和表现手法都取材于中国

有用西方的贵重材料,结合中国传统镶嵌工艺来表现中国题材的展品;

七宝长安美人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红宝作品

更有用漆艺、瓷器、雕银等中国工艺形式,来展现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和审美观点的作品。

《记忆之心—4》漆艺大师翁纪军作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汉光瓷作品白瓷艺术家王侠军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仕元银雕作品

在这里,你甚至能看到同一种工艺,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的不同形态。

中国花丝镶嵌VS意大利金丝编花

当然,无论是场景的营造,还是作品的展示,都离不开匠人和艺术家的参与。

曾经,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催生出了大批优秀的工艺种类。但这已成为历史,想要将辉煌继续下去,带给中国传统工艺更多的发展空间,年轻一带艺术家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也尽可能地寻找、聚集有这种特质的艺术家们,为大家呈现更多新鲜作品,也为传统工艺提供更多视角,探索更多可能性。

正在举办的《宝库匠心年度特展·中国工艺新浪潮》就展示了这种可能性

年,宝库文化成为上海中心大厦号租户,年年底,宝库匠心馆开馆,宝库文化中心正式营业,在过去的2年里:

我们接待了近40万参观者,其中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民众,也包括诸如国际顶级收藏家埃斯卡纳齐、台湾知名收藏加徐政夫等专业人士。

埃斯卡纳齐参观宝库匠心馆

我们举办了30多场线下展览和近百场线下活动,把整个龙泉搬进上海中心,为传统工艺爱好者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面对面交流提供平台,让昆曲、评弹、越剧等中国文化精粹在中国第一高楼唱响......

沉浸式越剧《红楼梦》

今年疫情期间,我们解锁了直播、视频、线上展览等新形式,让大家即使隔离在家,也能拥抱艺术。

在宝库文化中心之外,我们还有更广阔的科普世界:两年来,我们用多篇原创文章,科普了9大工艺类别近40种细分工艺品类,介绍过30多幅名画,带大家认识了30多位古今帝王和艺术家......

2年倏忽而过,年已经走到尾声,在即将到的年,宝库文化预计举办百余场线下活动,并以季度为单位,举办大型年度特展。当然,我们的科普也将继续,工艺、器物、艺术、文化......你想看的我们都可以。

年,欢迎大家来宝库文化中心,感受中国文化的兼容并包,珍藏上海的城市文化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