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之魅
原来一幕不过几分钟的木偶短剧,光做道具就要花上数小时,加上排演和拍摄就是一整天的工夫。原来,哪怕是像史依弘这样的名角儿,每天在家也要花上几个小时吊嗓子练功。为了将这些“日常”搬到网上,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昆曲王子”张军不得不从零开始Get新技能,从器材配置到调试再自编自导自演自录,半个多月他把自己“活”成主播了。
图说:史依弘在家练功受访者供图
随着“艺起前行”话题率先在抖音亮相,越来越多上海文艺界的演员将舞台搬到网上,借助抖音、B站等平台展现才艺。而让观众们大开眼界的是,他们得以看到更多舞台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生活,从而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破圈经营收获知音
近日,因为一出木偶防疫短剧的刷屏,上海木偶剧团年轻演员柴玥和梁佳晨被人们熟知。小夫妻俩以经典剧目《武松打虎》为基础改编,创排了新的普及防疫知识的系列短剧,告诫人们不要聚众扎堆,出门要戴口罩。剧中,武松作为一个卫士、一个医护人员或者是一位逆行者冲在第一线,抓住老虎这个新冠病毒,用有趣的形式体现出来。
图说:柴玥和梁佳晨捏的人偶受访者供图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栩栩如生的人偶,很多都是梁佳晨在阳台上的小作坊里制作完成,他们给木偶量体裁衣,还为他们搭配帽子和饰物,很是精致。可若说制作木偶和表演还是本行的话,那么拍摄则又是崭新的挑战。木偶表演标准的台口高一米七,家中的吧台只有1米,为配合吧台的高度,梁佳晨几乎都是蹲在地上完成表演。
从没有拍过小视频也不懂得剪辑的柴玥,连夜在网上搜索制作软件,一部短剧剪了一个晚上,前后经过6次修改才成形。所幸,播出效果要比想象的更好。人们不但被剧中木偶活灵活现的表演所折服,加上梁佳晨标准的上海话配音,很是诙谐有趣。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木偶剧也勾起了不少网友的温暖回忆,并向木偶从业者喊话:“很久没有看木偶剧了,真的很有趣。其实木偶不仅仅可以做给小孩子看,也可以拓展更多题材,老少咸宜。”
图说:人偶制作中受访者供图
听从于心无问西东
在剧场不开门的日子里,仰赖舞台为生的“昆曲王子”张军努力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网络主播:“不为别的,就想看看,能不能让昆曲‘破圈’找到更多新粉丝,能不能在年轻人聚集的直播平台上找到共鸣。”
今年的情人节,张军为昆虫和粉丝们献上了一份甜蜜的贴心礼,那就是“张军Online”直播。受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的所有演出悉数“停摆”,闲在家里的张军不敢“废功”,于是每日在网上打卡。团队里有00后助理说:“您与其天天打卡,不如开个直播,能让更多人了解昆曲演员的日常。”
图说:张军直播中受访者供图
在疫情稍稍缓和、快递恢复的第一天,张军就备齐了三个灯、两个摄像头、两个话筒以及一应直播设备。为让背景看起来更像样,他特地选了一款素雅的窗帘挂上。直播对于平素习惯站在台上唱戏的张军而言,还是相对陌生的领域。尽管他的学生体贴地帮他买了声卡,调试好快递给他,可捣鼓了两天,他还是没能完整地直播一次。调试期的那几日,每天团队里的小朋友轮流进房间捧场,可要么是有画面没声音,要么直播到7分钟就跳屏,“老革命遇到新问题”真是一筹莫展。偏偏疫情期间大家都“闷”在家自我隔离,同事们没法来现场帮忙,张军只能不断更新软件、调试设备。所幸,2月14日,“张军Online”如期上线。
张军如今的生活真和网络专职主播有一拼。每晚8点开播75分钟,内容提前一晚直播后就要确立,他时常忙到深更半夜。直播当日早上,他会将所需图片、音乐发邮件给助理,然后根据前一晚直播效果的反馈琢磨修改。张军渐渐学会了一边操控机器调整音效,一边面不改色、目不斜视投入演唱。他也学会了怎么用网络流行语和陌生的年轻人打招呼,并默默观察粉丝和过客的反应。
图说:张军在直播间练功受访者供图
张军笑说,以前觉得一人撑起编导演已经很厉害了,如今居然连灯光音效弹幕互动都要兼顾,“太锻炼人”!虽说充分考虑了网络直播的生态以及B站受众的偏好,但张军坦言,要靠网络直播把昆曲推向崭新平台,“破圈”吸引新粉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不会放弃:“就像20年前,我们去大学普及昆曲,也不知道岁的昆曲能否俘获21世纪大学生的心。可如今很多昆虫都是那时候播下的种子。”如今,面对网络上的未知群体,张军依然如故:“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于心,无问西东。”
意无涯
“云创作”“云练功”“云排练”“云课堂”,在剧场不开放的日子里,上海文艺人在网络平台向观众全景式展现了他们台前幕后的生活。梅花香自苦寒来,舞台上每一瞬间的璀璨都是由幕后点滴汗水凝聚而成。
名角儿史依弘在家的日常就是练功,一段戏反反复复唱许多遍,力求每个转音都拿捏到位,刻画人物从微表情开始细细揣摩,力求演绎深入人心。上海杂技团演员王怀甫,完成了自己第一段“云练功”视频。居家条件有限,老婆儿子充当负重“道具”,肩上扛,背上压,完成了练功的同时还加强了亲子互动。
无论是唱着昆曲的张军或是自编自导自演木偶抗疫短剧的小两口,疫情的到来迫使越来越多“暂时不能登台”的传统文化从业者“转型”占据网络平台,也为戏曲、木偶、杂技等传统艺术开拓了崭新的渠道。在讲究“破圈”经营的当下,网络刮起的国风,或许也是一个为传统艺术吸粉的契机。只是那些在网络上和传统艺术“一期一会”的“过路客”能否成为走进剧场的“回头客”,还有待每个传统艺术从业者的努力。(新民晚报记者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