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圆玉润妙喉婉转25名小学生咿咿呀呀学

北京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10:23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姜赟实习生王欣韵通讯员单明娟

“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在一声声洋洋盈耳的唱词中,来自杭州市上城区澎博小学“古韵芊芊”昆曲社团的孩子们亮相年度原江干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曲艺比赛,在40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惊艳了现场。

年4月,是澎博小学“古韵芊芊”昆曲社团梦想起飞的日子。“我第一次接触到戏曲的时候就觉得它特别有意思。昆曲是百戏之祖,所以我觉得如果要学的话不如就从昆曲开始,就像入门一样,这样才会对戏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社团的黄倩敏老师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孩子们对于戏曲的了解停留在京剧,相对来说听得较多。除此之外,他们也知道越剧,但是一问到昆曲,他们就会问这个东西是什么,完全不了解。”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感受、传承昆曲,成立昆曲社团的愿望在黄倩敏心中埋下种子。

经过班主任推荐,艺术老师审核面试层层选拔,8个孩子成为了社团的创始成员。“我们都是门外汉,所以选拔的标准是嗓音好且外形佳的孩子们,有舞蹈特长的孩子也是加分项。”黄倩敏说,“一开始其实是有10个孩子,2个是男孩。但局限于我们的条件,当时授课的都是女老师,教授的内容都是闺门旦的这一行当,很可惜这两个孩子没办法参加。”

老师和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起看资料、看视频、听原唱,坚持每周一次的学习和每周三次的练习打卡。“我们参加了年度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戏曲比赛,非常意外地拿到了市二等奖和区一等奖的第一名。于是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非常正规地去学习,好好将昆曲发扬出去。”年5月,澎博小学和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正式签约,达成共建。澎博小学作为昆曲传承基地正式挂牌上岗,成立澎博小学“古韵芊芊”昆曲社团。至此,孩子们的昆曲梦开始扬帆起航。

为了宣传社团,黄倩敏绞尽脑汁。“当时我们利用获奖的这次契机,做了一个小小的宣传片,在学校正在召开的家长会的前10分钟滚动播放。放完后当场发放报名资料,有一些家长感兴趣,他们就报名了。”为了挑选“种子选手”,选拔的标准也更严格了,“先由艺术学科老师推荐,再将孩子们集中起来,由浙昆的老师来面试,最终挑选出了25名孩子,包括男生。”

“浙昆的老师一周来上两次课,每次一个小时,有时会延长到一个半小时。老师会把当天新教的内容拍成视频发在群里,孩子们回去以后就可以跟着正确的示范来练习。当然,家长也很配合我们,老师有时会对动作或是语言进行讲解,家长们也需要提前消化,然后再给孩子们拍视频。”

一开始孩子们对昆曲一无所知:“老师,老师,昆曲是什么呀?是京剧吗?”还有些小朋友听到老师的念白时甚至会哄堂大笑:“这个说话也太奇怪了吧!”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孩子们懵懂起步,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一字一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地学习,现在,孩子们能自豪地给同学们讲述昆曲的一些常识——“这个叫手眼运动”、“那个叫顺风旗”,也能落落大方地在众人面前展示“唱念做打,信手拈来”。

穿戏服表演时需要勒头——将所有头发盘在头上,然后用一根白布将整个脑门缠起来起来,紧贴头皮,保证一根头发都不能掉下来后方可佩戴头套和头饰。“勒头也是练功的一部分。第一次勒的话很疼,还需要把两个眼睛和眉毛都吊上去,这对孩子们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勒一次头将近一个小时左右,有孩子勒得头疼,尽管哭了但仍旧坚持下来了,他们都很刻苦。”

澎博小学班的郑恩然是“古韵芊芊”昆曲社团的社员之一,他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我以前觉得戏曲很无聊,不喜欢听,但是学习了昆曲之后,我慢慢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文化韵味和曲艺之美,很有意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