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子戏赏析第二十七出贵妃醉酒京

北京皮肤科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4781492.html

剧情

贵妃杨玉环备受唐明皇宠爱,曾相约共夜宴于百花亭。届时,明皇爽约。玉环久候不至,问高力士,方知明皇夜宿西宫梅妃处,因而怨艾有加,饮酒独酌,自遣愁烦。

赏析

《贵妃醉酒》的剧情虽不复杂,但它的艺术形态和审美价值,包括该剧的成形、成熟乃至定型的过程,却以鲜明的古典精神给人以绵长的感性留存。而从文化语境来看《贵妃醉酒》的内在精神的嬗变,则能够更明晰地显示出它的文化史的意义。

《贵妃醉酒》的渊源有远源和近源之分。远源可以上溯到中唐时期白居易的叙事乐府《长恨歌》及陈鸿的传奇《长恨歌传》。《长恨歌》及《传》依据陈寅恪先生《元自诗笔证稿》所述当视为一体。它们作为关于李杨故事的最早文本奠定了一个基本的表情方式和叙事格调,即既‘倡情’又‘婉而多讽’。关于一代帝王的缠绵爱情的抒写与对这种爱情的温婉的讽诫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

《贵妃醉酒》的近源当在清代昆曲由盛转衰时期。“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清康乾时,萧条的昆曲舞台上出现了《醉杨妃》一剧,属“时剧”,又称“时曲”,即昆曲之一变种。相对于昆曲《长生殿》,时剧《醉杨妃》则是转向通俗和平易。汉剧根据时剧《醉杨妃》而编演《贵妃醉酒》,而后又由汉剧传到皮黄戏(京剧)中来。二者从情节到曲辞几乎完全相同。戏里表现了杨贵妃的“思春”与苦闷,提及了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并有与高、裴二力士调笑的渲染。这种演法一直沿袭到梅兰芳的老师路三宝,似乎已成为约定成俗的路子。“从时剧《醉杨妃》到京剧《贵妃醉酒》则主要是在明清以降世俗化潮流裹挟之下大众娱乐文化的产物……

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是从路三宝学的,但他在后来的演出中并非亦步亦趋依葫芦画瓢,而是以其慧眼“辨别其精、,粗、美、恶”(梅兰芳语),在不破坏其固有的艺术形态和审美品格的前提下,进一步精致和完善。昆曲《醉杨妃》的舞台原型已渐渐失传,汉剧和京剧《醉酒》虽然增添了丰富的舞台动作,却多有模糊及突兀之处如杨玉环“醉”酒的层次不分明,以及醉酒后思春呼及安禄山等。梅兰芳切实揣摩杨贵妃的“醉”意,认为“这是宫廷里的一个贵妇人感到生活上的单调苦闷,想拿酒来浇愁。她那种醉态,并不等于荡妇淫娃的借酒发疯”。所以,他给杨贵妃的“醉”定为三个层次:(一)内心苦闷、强自作态;(二)酒下愁肠、微露怨恨;(三)酒已过量,不能自制。从而在“醉”的表现上,“始则掩袖而饮,继而不掩袖而饮,终则随便而饮”,包括卧鱼闻花、衔杯醉饮等舞台动作,都是既切入情理,又恪守矩度。对剧中那些“做过了头”以至近乎煽情的色相表演则“陆续加以冲淡”。直至年他还描述道:“前年我在北京费了几夜工夫把(《醉酒》的)唱词念白彻底改正过来,并和萧(长华)和姜(妙香)二位研究了贵妃醉酒后对高裴二卿所做的几个姿态,从原来不正常的情况改为合理的发展。”

《贵妃醉酒》是一出歌舞并重的剧目。对于欣赏者来说,这种歌舞化的戏剧形式,已不仅在于“演什么”,而更在于“怎么演”。所以,梅兰芳毕生追求“在舞台上的切动作,都要照顾到姿态上的美”。他在谈到《贵妃醉酒》时说:“一个喝醉酒的人实际上是呕吐狼藉东倒西歪而不美观的;舞台上的醉人,就不能做得令人讨厌应该着重姿态曼妙,歌舞的合拍,使观众能够得到美感。”又说:“像这样弯了腰,来个鹞子翻身的喝酒形象,难免有人在怀疑它不够真实,其实这是舞台上歌舞艺术的夸张,表示她一饮而尽的意思。”包括戏中的三个卧鱼,原先大家只是根据前辈传下来的身段,依样画葫芦地做。后来梅兰芳在演出实践中,才赋予这三个卧鱼以闻花的内容,给观众一种真实的感觉。从形象到意象,使类型化的程式变为个性化的语言,就在这轻歌曼舞所组成的醉态中,蕴含着杨玉环骄纵、任性的性格和寂寞空虚的心情。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诗境。《贵妃醉酒》的一字一腔、一招一式,都是充分诗化的。这和梅兰芳毕生讲求唱、念、做、打平衡发展,不以突出某一部分技巧而破坏古典京剧的“中和”之美的美学思想有关。舞蹈是流动的雕塑,它的最高境界是三维空间美。俞振飞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位朋友给我说过,他为(梅)兰芳同志拍摄舞台剧照,无论前后左右,从哪个角度拍摄,都具有非常高度的雕塑美。”美国人观看梅兰芳的表演时,则惊异梅的“一切动作都显然流露出美丽的图案”。梅兰芳以“移步而不换形”的原理,对《贵妃醉酒》进行的修缮和提炼,其精神和经验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主演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浣华,艺名兰芳,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京剧世家。8岁学戏,工青衣,兼刀马旦,向蒙师吴菱仙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10岁登台,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的织女。三年后正式搭班喜连成学艺。年首次到上海演出,风靡了整个江南。回京数年后,自组“承华社”,试演时装戏和新编古装戏。继王瑶卿之后,他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各方面都有历史性的创造和发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梅派”。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曾先后赴日、美、苏等国进行文化交流。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期间留居香港、上海,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表现了民族气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