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传字辈授课老照片
昆剧传习所的诞生,已距今百年,这间小小的学堂,走出了44位传字辈老艺术家,今年恰好是他们从艺百年。一系列演出、展览、研讨会等活动,让这场庆祝走向高潮,也不禁让人思考,今天,我们纪念传习所百年诞辰的核心是什么?
昨天,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和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联合举办了“我和我的‘传’字辈老师”座谈会。10余位昆大班、昆二班国宝级老艺术家,从学术角度探讨了昆剧传字辈艺术家对艺术传承的历史意义,从学艺生活的点滴回顾传字辈老师对他们的谆谆教诲,感念与恩师的深厚情谊。
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认为,后人纪念的核心,在于继承和发扬“传”字辈老师的敬业精神,对艺术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对后代无私提携的精神,传承和发展昆曲艺术,丰富的文学遗产、表演遗产让当今的昆剧舞台上出现更多优秀的演员和传世之作。
多年前的盛夏,昆大班的蔡正仁还在跟着沈传芷学《连环记——梳妆掷戟》。沈传芷穿着汗衫、裤衩,拿了一根棍子教身段,不仅教小生,还要教闺门旦,满头大汗地说:“我照顾儿子也没这么累。”
在周传瑛病重的最后几年,他还在病床上教蔡正仁学《乔醋》,看着老师吐血不止,蔡正仁心里过意不去,每天老师躺在病床上口述,他表演,老师点头了,蔡正仁下午就教给其他同学,晚上再和昆二班的张静娴一起找沈传芷纠正。蔡正仁感慨:“我们今天来纪念传字辈老师,不能忘掉他们的教导,一定要把老师教的本领继续发扬光大,培养更好的接班人。”
“传字辈老师教戏是讲内心,讲人物的。郑传鑑老师一句话启发我,一个演员重要的是演什么像什么。”于是,昆大班的计镇华在后来塑造角色时,得心应手。尤其让计镇华印象深刻的是,郑传鑑曾说,希望学生们不要像他,“这是鼓励我们再创造,不要一味模仿,在舞台上要有新的创意,守正传统,心向创新,这八个字点明传字辈老师对我们学生的期望。”
那个年代,学昆剧大多是为了寻找生活来源,并不知道什么是昆剧。昆大班的张铭荣坦言,自己是“张家八虎”的老大,参加入学考试时,什么都不会,根本坐不住。周传沧一看,这个孩子这么活络,适合小花脸,于是就给张铭荣的行当定了终身:丑角。张铭荣也因此视周传沧为自己从艺的引路人。
昆大班的梁谷音对此也深有同感,传字辈老师不仅是艺术家,更是教育家。得知梁谷音父亲去世,母亲也不在身边,沈传芷便把梁谷音接到家里过暑假。沈传芷的子女吃青菜面,梁谷音跟着老师吃虾。梁谷音说:“真希望他能看到我80岁还能够健康地在舞台上,应该对他是一个安慰,是他给了我信任。”
后来,昆大班、昆二班的学生也成了老师。昆大班的岳美缇记得,当年沈传芷老师在前面带着她跑圆场、走台步,她在后面跟着留下的影子。当岳美缇开始带学生的时候,她上来也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这个影子一直叠起来,“这是昆曲把我们几代人连在一起。”(新民晚报记者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