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戏梦共赴一场融艺展赏邀约

日前,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承办的“融艺韵·北京展演季艺术展”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作为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韵·北京北京市属院团优秀剧目年度展演季”的活动板块之一,以“融”为主题,探讨了艺术与戏剧的融合、戏里戏外的融合、台前幕后的融合、观者与舞台的融合、院团之间古今中西的对话与融合。

此次展览在天桥艺术中心三层天桥艺术馆北侧展厅举办,展览从主题上分为“境、情、形、意、融”五个章节,共由十一个曲牌名组成。曲牌名的选取与展览主题、作品种类相结合,并与五个章节的情境相互呼应。展览共邀请了十位当代艺术家,同时结合了“韵北京”展演季参演院团的创作元素,将多种曲艺形式通过艺术家的再创作融入展览之中,将展厅转化为了一部艺术戏剧,以互动体验的方式带领观众沉浸在中国传统戏剧的氛围之中。

展览开幕当日,主办单位还邀请了中国戏曲学院学生在展厅现场以青衣的扮相带领观众游览参观,行走于为此次展览设计定制的重重影壁之间。

参展作品

以展览作为载体

以互动做表达

传统戏曲文化+现代视觉艺术

装置、雕塑、影像、灯光、

声音、国画、油画、戏曲道具

等全方位跨媒介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辛承怡创作的雕塑作品《化山》,紧扣山水园林环境的主题,远观仿佛庭院内的假山造景,创造出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山水环境。

《良宵引》是油画艺术家王成宇为本次展览进行的主题创作,作品选取了本次“韵北京”参演剧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将林黛玉、贾宝玉、薛湘灵、少年孔子等角色,进行了艺术再创作,为此次展览增添了一道亮点。

青年国画家彭瑾慧所创作的山水作品《归来》,表现了传统山水的隐逸空间与传统戏曲的精神内核相符,并延续了展览的“游园”体验。

艺术家倪秉栩的《春》借鉴了传统戏台的概念作为创作手段,将中国传统神话《山海经》中的神兽与西方《希腊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圣经》中的亚当并置在同一空间中,制造出了一个如同梦境般的场景。

展览的又一亮点是将新媒体艺术与中国传统戏曲结合,由LIMAGESTUDIO创作的作品《梦·寻》,利用3D扫描和红外线深度摄像技术,把昆曲演员的3D动作形态捕捉之后,结合计算机算法生成视觉效果,利用科技保留了昆曲演员的动态与舞台魅力。

由此次展览主视觉设计师所创作的灯光装置作品《袅晴丝》,作品名取自传统戏曲的经典唱词,用灯光以可视化效果在小径中抽象出唱词场景,将传统回廊场景融合现代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创作出“曲径通幽”的意境。

由青年书法家李小荷创作的绢上书法内容取自本次参演剧目中的经典戏词,旨在将传统戏曲的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相结合。作品在展现传统文化结合魅力的同时,给观众创造出了一个穿梭在书法帷幔间的互动氛围。

艺术家康蕾《距离》系列油画作品以戏曲中的人物扮相为主题,创作手法上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对比,探讨了戏里与戏外人生与舞台之间的距离。

设计师薛文静设计的新中式家具组合,屏风前的作品模拟了传统戏曲舞台上的道具,并进行再创新,体现古典意趣和设计感。具备中国传统家具的精神气韵,屏风暗喻幕布,以其为界限,屏风后是由北京风雷京剧团提供的传统戏服、衣箱、化妆镜等。传统戏曲道具象征着戏曲演员在后台的表演与生活状态。开幕当天,戏曲演员利用现场的化妆道具进行上妆,将观众平日难以见到的后台场景在台前进行了生动演绎。

青年艺术家郭鹿鸣所创作的《美的回归》系列作品,利用刺绣加拼贴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中国传统戏曲中舞台场景和戏曲服饰上的元素,力图传达出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当代呈现。

视听单元《竹枝曲》营造出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间氛围。声音作品包含“韵北京”展演季参演院团的经典唱段集锦,带给了观众一种沉浸式的试听体验。

艺术家叶方创作的影像作品《你我在同一地平线上——在古往今来之际》以牡丹花为核心主题,结合传统中国风配乐,利用相互投射的影像装置制造出了“人在画中游”的氛围。

“融·艺”艺术展的最终章是由此次展览的主视觉设计师创作的作品《天下乐》,此作品为观众驻足拍照的互动场景,场景外层吸纳了西方的幕布形式,而内衬选取了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的帷幔形式,营造出其乐融融、多元融合的“大家庭”氛围。

“融·艺”艺术展

以“游园入戏”为引

试图打破以往展览的静态观展模式

邀请观众成为展览的主角

通过五个章节的场景切换

以及绘画、声音、灯光、装置、

新媒体作品的视听观感

让现场的观众走入

“沉浸式东方戏剧体验”

资料来源: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