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曲艺团自建团以来,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积极创编、排演歌颂新中国、新社会和新人新事的曲目,另一方面对老演员演唱了多年的优秀传统曲目进行挖掘、整理、审定和记录。解放初始,骆玉笙对演唱新曲目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她认为只有些那传统曲目才是艺术作品,因此总是找借口、编理由,不愿排练新曲目。在唱词的选择上,她不是先考虑内容,而是提出了三不唱:一是唱词太长不唱,二是故事情节不抓人不唱,三是词不顺畅不唱。因为她的挑剔,一般的作者是不敢给她写词的,说穿了她还是先考虑个人的名望、声誉。直到年,她才迫于形势排演了第一段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独胆英雄吕松山》。从朝鲜归来后,她才真正从旧意识中走出来,自觉地迈开了唱新演新的步伐。接连创作排演了《飞夺泸定桥》、《大战飞虎山》、《黄继光》、《扔界石》、《邱少云》、《老电工》、《罗盛教》、《英雄母亲》、《过雪山》、《妇女水库》和新编历史题材的《渔夫恨》、《林冲发配》、《桃花庄》、《郑成功》、《正气歌》等十几个新曲目。这些唱段虽然还避免不了旧瓶装新酒的做法,但是在唱腔上、感情上、气质上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黄继光》、《邱少云》等歌颂英雄人物的曲目。她被英雄人物的事迹所感染,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对英雄人物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在这段时间里,她在创制新唱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安排《邱少云》唱腔的结尾时,为了表现对英雄的怀念,作者写了四句颂歌,很明显不能用京韵大鼓的“上板”来表现,她采用了广撷博采、曲尾扩充的创腔技法,吸收了梅花调、评剧、花鼓戏和昆曲的唱腔,上板以后就转入紧板,把1/4的节拍变为4/4的节拍来演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年,有一次骆玉笙随团去北京演出,那次演员阵容十分整齐,有骆玉笙的京韵大鼓,王佩臣的铁片大鼓,还有石慧儒的单弦,演出再次惊动了北京的梨园界。有一天日场演出,正赶上北京京剧团白天没戏,十几位京剧名家都悄悄来到长安剧场,坐在观众席里细细地品味台上曲艺演员的演唱。在石慧儒演唱岔曲《松月绕》时,裘盛戎先生听得入了神,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好”!他这一嗓子把全场观众的视线都引了过去,大家一下就认出来了,“嗨,敢情是唱大花脸的裘盛戎啊!”“怪不得底气这么足哪!”再一看,坐在他旁边的还有马连良先生。今儿,京剧界的名角儿都来了。后台的演员们闻知后都铆足了劲。确实,天津曲艺团每次到北京演出都会惊动京剧界,特别是几位大家、名角儿,对天津的鼓曲情有独钟,尤其是爱听骆玉笙的京韵大鼓、石慧儒的单弦、王佩臣的铁片大鼓,真是百听不厌。骆玉笙那天演唱了新排练的《邱少云》,因为是新曲目,她总觉得不如传统曲目唱得自如。对新唱词究竟应该怎样谱曲装腔?对老调老腔应该如何改革?她心里没谱。当她知道马连良先生等都在台下时,就更加用心地演唱了这段《邱少云》。长安戏院离马连良先生的家很近,都在西单附近,于是骆玉笙下场后带着如何改革的问题去马先生家中登门求教,马先生很热情地接待了她。骆玉笙开门见山说明来意:“马老师,您听我唱的这段,是最近才排演的新节目,请您给提提意见吧!”马先生笑着说:“你唱得很好哇!我大饱耳福啊!我听过你唱的传统段子,我这儿还有录音哪!今天唱的《邱少云》我也录下来了。其中有不少创新改革呀!”骆玉笙说:“马老师,这正是我苦恼的地方,这个段子是有些改革,但同行们和观众褒贬不一,还有说风凉话的,说我唱的京韵大鼓是‘外江派’是‘海派’,您说我该怎么办?”马先生听她诉完了苦,不慌不忙地说:“我和你一样,人家不也说我是‘海派’么?‘海派’就‘海派’吧!但我认为改革是对的!既要改革就不怕泼冷水。不改不行,老的传统应该继承,但不合理之处一定要改,不要怕这怕那!”马先生的一番话,给了骆玉笙信心和勇气。她相信马先生的话是对的,因为马连良先生的改革精神在很多出戏里都有体现,他对老前辈的唱腔也是取其所长,从不墨守成规。京剧《甘露寺》中有一段“劝千岁杀字休出口”是西皮原板转流水,唱词长达24句,马连良先生唱来一气呵成,观众听来酣畅、潇洒。马先生对这段唱词就曾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和润饰,从而使全部唱腔提高到新的水平,马先生每演此戏,从动作、神情到唱腔,都配合得十分协调,浑然一体,堪称声情并茂、引人入胜,是名不虚传的一曲绝唱。可也有人贬之,说马先生这段唱是“数来宝”。马先生说:“‘数来宝’也是艺术,能用到京剧里同样不简单呢!”这段唱腔成了马先生的经典代表唱段。后人们上演《甘露寺》这出戏也都按照马先生的唱法。有位名演员曾试着将这段唱改为〔二六板〕,刚一唱,观众就哗然了,不认可。可见马连良先生这段唱腔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已经成为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的优秀唱段了。马连良先生是骆玉笙最敬佩的一位京剧前辈,从开始学唱老生起,她就模仿马先生的唱腔,今天这次造访,使她更加领悟到改革之路不是平坦的。京韵大鼓形成于一百多年前,过去演唱的内容大多是表现古代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欣赏水平以及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演唱目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京韵大鼓要适应新形势,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创新、改革。但是改革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能完全摒弃传统、忽视传统,更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借鉴戏曲和其他姐妹艺术之长,并将其运用于京韵大鼓当中,但要让听众觉得还是京韵大鼓而不是别的什么,唱腔的高低抑扬、轻重缓急要适合情节内容,唱腔要为内容服务,改革要在内外行中受到检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