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中国四大古乐之一,它缓慢,悠扬,空旷,犹如从清幽之谷传来的回音,又如盛唐翩跹而来的温婉女子;它含蓄、优雅、古典,承载着乡人的故土情结和根性乡愁,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令人如疾如醉。
南音“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汉宫秋”、“子夜歌”、“清平乐”、“后庭花”、“山坡羊”等唐宋古典曲牌,带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它古典悠扬,有着千年的历史,历经无数的天灾人祸和漫长岁月的洗涤,其声依旧在这片土地上悠扬不绝;它成就不凡,既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长撩曲,又有慷慨悲歌、一唱三叹的叠拍声,还有独特韵味的“指、谱,曲”体系,更有大谱、散曲和套曲两千首以上;它名扬四海,不仅仅只活跃在闽南地区,而且扩展到南洋群岛和港澳台地区及欧美等地……
韩熙载夜图《节妇吟》南音的传承脉络几乎贯穿半部中国文化史。它起源于前秦,自汉晋以来,为避中原战乱,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将中原雅乐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随后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取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汇一体,最终形成于宋,成为一种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且曲调优美、易学易唱,因而在闽南、港澳台及东南亚,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俘获了一大批粉丝。
南音的伴奏简单,以椰胡、拍板、古筝为主。椰胡音软意长,瞽师唱腔低沉沧桑,听来荡气回肠,腐心蚀骨。“五更明月过墙东,倚遍栏杆十二重,衣薄难禁花露重,玉楼人怯五更风。”当这些经士大夫润色的优雅词曲从盲人口中唱出,韵味的反差所带来的震撼,令人心神跌宕。
或清越婉转,或哀愁悱恻,或生动活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痴云》的“思往事,记惺忪。只恨幽欢情景,太过匆匆”,何惠群《叹五更》的“好花自古香唔久,只怕青春难为使君留”,皆吟唱出对生命与青春的惋惜,与昆曲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异曲同工。
南音并非戏剧,它是地道的曲牌体音乐,至今沿用唐代工尺谱,保留具有唐宋遗制的器乐及演奏方式,以泉州古汉语演唱。南音的价值并不低于昆曲、黄梅戏等,然而其知名度远不及它们,希望这份古乐遗韵能在海内外越唱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