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5月16日讯(通讯员凌茜)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技艺,让“非遗文化”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营造出爱学习、爱文化、爱故土的浓郁氛围,在“双减”政策下丰富教育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5月12日,由株洲经开区、云龙示范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举办,云龙示范区教育局协办的“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在美泉小学拉开序幕。
株洲经开区、云龙示范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胡振辉以宣传展板的形式介绍了昆曲、皮影戏、花鼓戏、赛龙舟、湘绣、端午节等各类“非遗”节目、手工技艺等,给孩子们普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传统艺术的洗礼。
同学们冒雨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文化旅游体育局张丽芳老师给孩子们分享了在端午节里赛龙舟、吃粽子、做香包、挂艾草等风俗习惯,讲述了屈原与粽子之间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食物的“另一种味道”,勾连着独特的民俗和浓浓的乡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让“端午”文化走进校园,“非遗”传承人曾春风老师给美泉学子带来了一段非遗文化寻觅之旅——“端午粽”的技艺传承包粽子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劳动中切身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
活动现场,老师们早早就准备好了箬叶、糯米以及包粽子所需要的餐盘等必须用品。同学们围成一圈,在老师手把手地悉心指导下,大家配合默契,边学习边交流包粽子方法,互教互学,切磋技艺。
美泉师生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利索拿起粽叶,折作漏斗状,填入糯米,压实、封口、捆扎。大家热情高涨,手法娴熟,一片片粽叶在他们手上翻转飞舞,一根根绵绳在他们指间萦绕。短短两个小时,一盆盆糯米,箬叶和红枣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粽子,牛角形的,三角形的,形状各异。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
周研哲同学说:“通过这次包粽子的活动,既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让我们提高了动手能力。”黄大为同学说:“今天从这个活动中让我们明白了要学习和保护好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传统需要我们共同传承,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我很开心。”熊昕昊同学说道。
美泉小学副校长凌茜说:“主要是想通过活动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一种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和丰富传统节日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我们的孩子了解传统节日的缘由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孩子参与传统节日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
美泉小学校长凌建文表示,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学校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包粽子技艺,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喜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并增强学生爱国的情感。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实践是最好的传承。通过此次活动,让美泉师生零距离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端午节,在感受非遗独特魅力的同时,深刻感悟到了匠心匠艺,代代相传。美泉师生通过动手劳作,获得了美好的劳动经验,让“非遗”在心中深深扎根,再一次巩固了“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的决心,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