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国,巍巍华夏;山河犹在,国泰民安。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爆发着勃勃生机,看漫步在大街上的汉服热爱者,看河南充满中华礼仪的入学仪式,看奋笔挥毫的书法家,看身轻体盈的民族舞者……在庞杂的信息时代,温文尔雅、慢条斯理的传统文化仿佛与快节奏的生活不相符,但经过长期的沉淀,中华传统文化仍然焕发活力。用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展示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处处是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吞噬。但我们不能对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关系。“听薛良一语来相告,满腹骄矜顿雪消;人情冷暖凭天造,谁能移动他半分毫。”咿咿呀呀,叽叽喳喳,一段段台词带着人生的百态,看粉墨人生。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每个戏种都有属于自己地区的文化,但这些加起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一颦一笑间是戏子的神态,一唱一和间是人生的履历。在这个嘻哈、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戏曲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家大力支持戏曲的发展,各个高校的戏曲专业发展也成为传承的重要一部分。很多人认为戏曲不适合现在的发展节奏,听戏曲是老人的“歌曲”,实际上戏曲中包含着的文化有一大部分是青年人需要学习的,不只是陶冶情操,也是给传统文化一个生存的空间。事实上很多人将戏曲当作了新奇的事物,它已经成为了小众爱好者的存在,在我所处的社区有一个戏曲团,每周都有几天会到来一批人一起唱戏,彼此分享戏曲的技巧,吹拉弹唱。每当这个时候都会有行人驻足,在满街“好消息”或者口水歌的声音中,还有这样“格格不入”的声音。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娱乐方式,戏曲并不容易被接受,听懂需要一定的水平,且内涵比较丰富。显然,戏曲应该尝试做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改变,以期被大众更好地接受。然而,如今优秀戏曲艺术家变得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以汉字为载体,通过字体的不同和字的结构、用笔来体现文字魅力和美感。从夏商周时期一直发展到现在,书法已经成为了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艺术形式。书法字体的种类多样,有行书、草书、隶书、篆书、楷书五种,每一大类又分为很多细小的门类。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书法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过年门上贴的春联,孩子的补习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广告牌为了彰显文化,用的也是书法字体,甚至我们的家中有时也会摆上几幅字画,用以展示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水平。书法发展到现在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也作为一种装饰品被更多地使用。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很多家长为了磨砺孩子的性子就给报名书法,一些人也热衷练习。大学中也设有书法专业,或是专门设立书法学院,这足以看出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和意义。当然,现在的书法水平和古代相比相差甚远,很多人学习书法的目的并不单纯,只是为了出名获利,这一定不会成为真正的书法大师,对于书法的理解过于浅薄,将书法作为追名逐利的工具。我们从小接触到的教育是儒家教育,可以说儒家思想已经深深地注入了我们的大脑。并不是所有的儒家思想都是符合现代要求的,去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在保留下来的自然有它的道理。我们从小就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小就知道要礼貌待人,老师也经常教我们每日三省吾身。对于儒家文化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有的认为这是糟粕,根本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有的认为应该加大教育力度,崇拜孔子。但是,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完全否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几千年的成果,它对人格的培养,行为的要求有自己的体系,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点。如果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必定会失去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传统文化没有完全消失,在很多时候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正确地看传统文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