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如花美眷和似水流年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杜丽娘;“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这是柳梦梅。

小时候,不懂男欢女爱,但爱闲愁。我特别喜欢看一些杂书,以打发那些孤独且忧伤的时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本关于文学鉴赏的书,里面有一篇《牡丹亭》的介绍,讲述了关于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爱情,不禁黯然神伤。

再稍大些时候,大概是读小学五年级,有一次去隔壁镇上的姑妈家玩,因无聊就出去闲逛。姑妈家隔壁有一家新华书店,我顺势就走了进去,无巧不巧,竟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牡丹亭》读本。读本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灰绿色封面,印刷采用竖版繁体。陪在它旁边还有《长生殿》和《桃花扇》。后来才知道这三本书是中国古典戏剧的顶峰之作,而《牡丹亭》更是其中翘楚。我当时能读懂繁体字,取过来后一口气看了好几页,虽然大部分都是曲牌内容,不甚了了,却就是喜欢,想买下来,奈何兜里无文,只好作罢。

长大毕业后去了A市工作,有了工资,终于忍不着将那版梦寐以求的《牡丹亭》买了下来。结果到手后也只是随便翻翻,并没有花时间认认真真地、完完整整地读下去,看来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尽管如此,我还是特别珍爱这本书,随着工作的调动带着它东奔西跑,直到有一年我将它和其他我喜欢的书一起放在了老家。这些书我父亲一直给我保存着,直到两年前我再次将它带回现在定居的B市,而这时间一过就是20年,真是如花美眷,终抵不过似水流年。

作为汤显祖的《牡丹亭》对当时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女性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同时代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据说在那个时候有一个扬州女子叫乔小青的,嫁商贾褚大郎为妾,受大娘田氏妒虐,处境窘迫。一次她枯灯夜读《牡丹亭》,不禁感怀神伤,提笔赋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更闻有女子看了《牡丹亭》后,为杜丽娘所感,直接投河自杀。

关于《牡丹亭》还有两则关于作者的轶事。一则是:汤显祖回江西老家创作《牡丹亭》,写到杜丽娘离魂一段,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家人发现他不见了,结果到处找寻,过了好久,才在柴房里发现了他。只见他蹲在柴垛旁,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在说:我的杜丽娘死了。

另一则是:《牡丹亭》刊行后,广为流传,尤其深受女性读者的喜爱。一位青年女子,看完《牡丹亭》后,成了汤显祖的死粉,发誓一定要见到他,并要非他不嫁。当他们终于见面时,才发现汤显祖已经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花甲老人,不禁感慨: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牡丹亭》是昆曲剧本,所以不得不提其昆曲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看过的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内容涉及唱戏班演绎《牡丹亭》的影子,例如《桃花扇》和《红楼梦》。最早将《牡丹亭》中精华部分《游园惊梦》以昆曲形式搬上电影银幕的是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三位艺术大师,再后来有了张继青、王亨恺、徐华的版。香港导演杨凡还以此为灵感拍了同名故事电影,由王祖贤、宫泽理惠担纲主演,不得不提的是,里面昆曲配音来自浙昆王奉梅、杨娟,出镜则有苏昆的陶红珍、陈滨。剧中古翠花女儿一角不知道是不是对言慧珠老师的致敬。

后来我还看到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真的很感谢白先勇先生,没有他的努力奔走和辛苦付出,就不会有这部戏的横空出世。

对于杜丽娘的昆曲形象,我觉得沈丰英、罗晨雪在气质上非常贴合;昆曲唱腔,张继青和王奉梅等诸多老师的我都很喜欢。

《牡丹亭》的结局终究是美好的,代表了天下所有有情人的心愿: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