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翠宇琼楼,有人相忆。天上人间,未知今夕是何夕。”(《齐天乐.清溪数点芙蓉雨》)
在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牡丹亭》中,角色杜丽娘不是因爱成疾,死而复生的在地府里走过一遭吗?为什么能将昆曲《牡丹亭》形容成了明月清风般的飘逸与美好?我想,这下真不得不要从“汤显祖前”、“明代传奇前”说起,才能准确的理解《牡丹亭》的极致浪漫了。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开始重新品读《牡丹亭》。那就像戏里,也因为一个梦中的偶然巧合,杜丽娘“结识”了柳梦梅,从此戏里戏外的人,就都有了“惊梦”、“游园”、“还魂”的记忆内容。
杜丽娘多情善感,在情窦初开的年纪,被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忽一日,一位老先生第一次讲解到《诗经》的“关关雎鸠”,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数日后,杜丽娘从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忽然一位书生手拿着柳枝不小心撞到了她,于是两人一见倾心、吟诗对赋,成就了“琴瑟和鸣”。待她一觉醒来,方知刚是南柯一梦。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再未遇见书生柳梦梅,心中无比的忧郁。渐渐的思恋变成心病,最后竟病逝了。其父亲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下,取名“梅花庵观”。
此时杜丽娘的游魂则来到的地府,判官问清了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竟然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她回返人间了。书生柳梦梅正赴京应试,途中遇感风寒,卧病住进了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再次相遇,虽然人鬼殊途,但两人依旧恩爱,如漆似胶。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原委,并挖开了杜丽娘的坟墓,杜丽娘得以复生如初。杜丽娘和柳梦梅终于做成了真夫妻。柳梦梅不仅如愿考取了功名而且来到了淮扬杜巡抚门上拜见。但是杜巡抚还是不能相信女儿会复活的惊奇之事,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人身,于是下旨命父女彼此相认,并着归第成亲。就这样,一段“游园惊梦”、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不得不赞叹,以丝竹管乐、唱腔曲调的形式讲述的超现实主义的浪漫爱情是出现在明代的,昆曲,作为在明清朝时期流行了一千多年的“主流表演形式”,是属于“传奇”系统的,它的血缘产生的时间比“元杂剧”还要早一些,在很长时间内被称作“南戏”,是经过了唱腔、曲调、配器等长期的不断进步和演化后,才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观赏到的感觉。
而正是这种感觉,与中国的文脉、与古典审美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今天我们再听全本(近三个晚上)《牡丹亭》,还是会被昆曲的“极端”雅致所征服,甚至是感动,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雅”为何能发展的如此完整?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对白通篇都是长长短短的诗词,这也可以看出作者汤显祖本人富有极高的传统文学修养。所不同的是,到了明代,文人艺术家们已经不满足于笔墨纸砚和诗词歌赋,一定需要通过表演者的表演,通过扮演一个完整的、超越现实生活的故事来寄托人们的理想与追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书法、绘画、瓷器中的“留白”部分,那些前朝往事里的想象,尽在明代,在昆曲里融汇成了“戏剧故事”。
“雅致”,便是这个民族的性格与色彩。含蓄而流畅,温情而独立,如果今天的观众能够完整的跟随着昆曲《牡丹亭》开演、落幕,一定还会沉浸入“雅致”之中,不仅可感受到诗经的“风雅颂”,感受到宋词的“阴晴圆缺”,更感受到百转千回的情感背后是文化的力量。
最难能可贵的,也因此被封为最高成就的是《牡丹亭》的“奇丽感”。汤显祖敢于把最苦的、最难的和最美的、最坚持的事件统一写进故事里,除了关汉卿所写的可歌可泣的《窦娥冤》,汤显祖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完整意义”的作家了。直到今天,这部作品都具有非凡的象征性与现实意义。
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记录了汤显祖的的“工作方法”:
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变。一勾栏之上,几色目之中,无不纡徐焕眩,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使天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或语或嘿,或鼓或疲,或端冕而听,或侧牟而咳,或窥观而笑,或市涌而排。
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具有高品级的戏剧理论结构。
还是最爱看杜丽娘水袖频转的“身段”,还是最爱听两人时断时续的浅吟对唱,仿佛一同行走在“天上人间”的美好。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
好姐姐: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