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清工之美
文/张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系《经典昆曲欣赏》课程助理
一提到昆曲,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唱念做打、生旦净丑,是舞台上的“姹紫嫣红开遍”。而昆曲的清唱也独有一番韵味,本次讲座就带我们领略了昆曲清工之美。主讲人周秦老师是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清曲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就是唐诗宋词的昆唱。值得一提的是周老师曾在年苏州大学招收唯一一届昆曲专业本科生,在综合性大学开设昆曲本科专业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首先,周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昆腔、昆曲、昆剧的发展沿革与区别。昆曲的音乐叫昆山腔。周老师详细的介绍了昆山腔的发展情况。元代、明代并没有“昆曲”这个词,只有“昆山腔”。由于各地方言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戏曲声腔,有昆山、海盐、余姚、弋阳等。其中昆山腔被视为正声。元代顾坚“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明代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昆曲这个词产生的比较晚,要到年才有昆曲的说法。用昆山腔唱的词曲叫做昆曲,有一些既懂文学又懂音乐的著名文学家参与创作,如高明、唐寅、沈仕、梁辰鱼等,所以昆曲流传下来。梁辰鱼《浣纱记》、高明《琵琶记》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昆剧”产生得更晚,清代嘉庆年间朱麒麟用昆腔演《独占》《藏舟》,郑三宝演《思凡》《交账》。今人往往把这三者混为一谈,实际上昆腔、昆曲、昆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昆腔”指声腔,属于音乐;“昆曲”指词曲,属于文学;“昆剧”指以折子戏为主的剧场搬演。周老师现身说法,示范了曲笛的演奏,让同学们体会到悠扬的昆曲旋律中流淌着的古人生活、古典文化。
周秦老师示范曲笛的演奏
周老师还讲解了昆曲清工和戏工的区别。明清时期文人只唱清曲,演戏被全社会轻视,“唱曲”和“唱戏”在当时有严格的雅俗高低之分。昆曲演唱要求明腔格、讲口法、分南北、立规矩。昆曲腔格以苏州方言为依据,吴语字音分八个调值,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因此昆腔有八种腔格。唱昆曲光有正确的字音还不够,还需要讲口法,昆唱口法有掇、叠、擞、嚯等,后来发展到十六种甚至更多。和中国哲学、书法、绘画一样,昆曲也分南北,北曲以遒劲为主,字多而调促;南曲以宛转为主,字少而调缓,两者不可混杂。周老师以《哭像·叨叨令》和《寻梦·懒画眉》为例分别展示了北曲和南曲的艺术特色。来历不同、风格迥异的南北方音乐都融汇到昆曲中,极大地拓宽了昆曲的表现力。昆曲讲究立规矩,有严格的演唱规则。明腔格、讲口法、分南北、立规矩,使得昆曲区别于其他声腔成为正声雅乐流传至今,从中可见昆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周老师讲解北曲和南曲的艺术特色
周老师知识渊博,讲得很细。他告诉我们:昆腔乐谱分为清宫谱和戏宫谱,清宫谱出现较早,用于清唱;戏宫谱出现于清末民初,大略等同于场上搬演的脚本,并出现了有念白、科介、角色、宫调的“蓑衣谱”,相当于简单的剧本。昆腔音乐的传统实践称为度曲。周老师提到南曲来自宋词音乐和江南民歌,宋词音乐有用来唱《诗经》的雅乐和作为当时流行歌曲的燕乐。现在有些流行歌曲歌词粗制滥造、缺乏美感,而昆曲能流传至今永不过时,和昆曲的词曲之美是分不开的。专注听讲,与老师互动的同学们
周老师还重点讲解了唐宋词的昆唱。昆曲很多词都来源于宋词词牌,虽然宋词的音乐已经失传,但可以用曲的唱法来演唱,即本课标题所说“以歌曲之法歌词”。为了让我们有更好的体验,周老师现场度曲,周老师示范《一剪梅》《浪淘沙》《卜算子》《虞美人》的昆唱;并根据词的不同调整音乐,展示了严蕊《卜算子》和陆游《卜算子》、李煜《虞美人》和蒋捷《虞美人》唱法的对比。周老师还趁兴大家演唱了他的作品、。乐音环绕,韵味无穷,大家都听得如痴如醉。周老师还讲到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一个有趣的小细节,《训女》杜府场景以杜甫的诗《赠花卿》为背景,《言怀》柳梦梅出场以柳宗元《小石潭记》为背景,这一设计并非偶然,是因为剧中提到杜丽娘是杜甫的后代、柳梦梅是柳宗元的后代,从中可见青春版《牡丹亭》之精致,在布景中精巧地说明了角色身份。
周老师示范诗词的昆唱
通过这次讲座的学习,我纠正了自己对昆曲的一些片面认识,了解了更多的昆曲知识。周老师的讲解从细节出发,更使我体会到昆曲的博大精深。周老师的讲课还让我感受到老一辈昆曲艺术家为振兴昆曲的拳拳之心。周老师期望昆曲能成为我们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期望同学们主动去了解昆曲、学习昆曲。尤其是我们学习传统戏曲艺术的同学,虽然任重道远,但周老师等老一辈戏曲人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榜样,我们要努力成长起来,接过昆曲传承传播的接力棒,不懈努力。
周秦老师《“以歌曲之法歌词”——昆曲清工与唐宋词的昆唱》直播视频(1—5)
摄影:夏云轩
排版:刘叶子
编校:王亮鹏
审稿:陈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