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爱情童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元杂剧

一出爱情童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元杂剧《西厢记》

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正撞著五百年风流业冤。

——《西厢记》张生唱词

张生初见崔莺莺的时候,是在庄严的普救寺里。

戏台上的小生只是两三步一个转身,而剧中书剑飘零的张珙却仿佛灵魂出窍,撞到了五百年的风流业冤。

▲昆曲《西厢记》——苏州昆剧院

中国的戏曲与西方话剧有很大的不同,它以强烈的虚拟性在舞台上制造出很多不可思议的空间。比如《西厢记》第一折的现在,就算两位主角站在同一个台上,就算两人之间没遮没挡,就算张生放肆地一个曲牌一个曲牌对着崔莺莺唱——只要崔莺莺不抬头,没有和张生对上眼神,就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痴傻的书生在爱慕自己。

莺莺旦脚与小红娘微步拈花,佯装不见,戏台上迁延出无限的时间给这一对将要经历悲欢离合的青年眷侣——这些时间,同样也给了观众们机会去纵情体会这一刻的美好。

当张生一字一句讲述般地唱出:“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的时候,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在心中构建崔莺莺的样子,台上旦脚的头面熠熠生辉,眉梢眼角浓淡点妆,仿佛就是每个人心里最美的形象。

▲西厢记游殿

元杂剧这样的叙事方式并不严格遵守代言体戏剧的结构,更偏向音乐模式。比起西方戏剧“三一律”严格同一天同一个地点的时间与空间规则,音乐中时空转换则非常自由,重点表现的是感情轴线。

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在款款的曲笛声中,崔莺莺低着眼睛,一直没有看张生。因为如果她看了,也就宣告了自己必须离去。作为大家闺秀,见到男人就得避开。崔莺莺当时到底知不知道张生的存在,在各个版本的《西厢记》文本甚至演出中都有不同。

▲西厢记演出剧照

她要是知道张生在,那便是也有心偷看书生,两人在这一刻已经有了相爱的基础。她若是不知道张生在,便是真正单纯的相府小姐,到了幽会的时候,才真正冲破了自己心里的羞涩和障碍。

杂剧《西厢记》在这件事上并没有说得太明白,观众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总之,崔莺莺直到小红娘先看到了张生,提醒了一句“那壁有人”,莺莺才看向张生。她临去秋波一转,到底是存心戏弄还是惊讶好奇,无限地撩动着张生的心弦。

在崔莺莺和张生分立在舞台两边的时候,观众也代入了一种独特的戏剧情境。鼓师的鼓点催着台上莺莺红娘的脚步,也点点敲击着观众的心。观众一边代入张生的感情,紧张地期待崔莺莺看向他,一边又明知崔莺莺不会看向他。

▲明代套色彩图《西厢记》琴心

一方小小的戏台,莺莺到底有没有看到张生,观众在台下清清楚楚,却在心里忍不住怀疑,从而产生了无限的思绪延展。在宛转的笛声中,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在眼前,却让人感到亦幻亦真,这就是戏曲舞台给予观众的独特体验。

在《红楼梦》书中,林黛玉在行酒令时无意说出“纱窗没有红娘报”这句与《西厢记》有关的诗句,薛宝钗一听便郑重起来,把她叫出去严肃警告,说得林黛玉两颊通红。

《西厢记》之所以被不出门的千金小姐们羞于提起,除了它讲述自由恋爱之外,主要是因为其艳情描述的部分。

▲《红楼梦》宝黛读西厢

杂剧《西厢记》一共五本,分别是张君瑞闹道场一本、崔莺莺夜听琴一本、张君瑞害相思一本、草桥店梦莺莺一本、张君瑞庆团圆一本。张生害了相思之后,崔莺莺给写了一张药方,这相思病豁然而解。

药方是红娘唱给张生的一支曲子,这首曲子总是和艳情有关,《牡丹亭》里的因为太过香艳,如今的舞台上基本都不演。这首红娘的里却十分隐晦:“桂花‘摇影’夜深沉,酸醋‘当归’浸,面靠着湖山背阴里窨。这方儿最难寻,一服两服令人恁。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撒沁。”

杂剧本子里,崔莺莺约张生夜里相会的这一折曲词也极尽描摹,是一曲:“春罗元莹白,早见红香点嫩色。灯下偷睛觑,胸前著肉揣。畅奇哉,浑身通泰,不知春从何处来。”直白的曲词以叙述的口吻唱出,却并不令人觉得低级。

▲《西厢记》片段

戏曲在处理这样桥段的时候使用的手法依旧是虚拟的,观众绝不可能直接看到艳情场景,却能体会到演员对情境的描摹,尤其是在缓慢的伴奏之下,意到而形不似,只有美感而没有过分的浓艳,也是一种独到的艺术表现。但是对于林黛玉那样不出门的千金小姐,这无疑是诲淫的禁书了。

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的元稹的《莺莺传》。在元稹的书写中,这段爱情无疾而终。张生对莺莺百般求取,却在几次夜半来天明去的幽会后,为赶考而奔赴长安了。临走之前崔莺莺对他说,你总说我琴弹的好,以前我怕羞不给你弹,今天弹给你听。

“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莺莺一句句话说得端庄淡定,但是琴声里却掩饰不住伤心。

▲明代套色彩图《西厢记》传简

张生只是一个普通的书生,他第一年并没有考上,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要离开崔莺莺,他说,凡是上天造就的绝代佳人,如果不是危害她自己,就是危害他人,我驾驭不了这样的妖孽。

《莺莺传》的故事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是在经年的戏曲改编后,元杂剧《西厢记》将这个故事做出了浪漫主义的呈现——张生赶考得状元,崔莺莺一直等他来求娶,两人最终庆团圆。

戏曲往往有大团圆的结局,因为它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审美和意志,人们不愿意崔莺莺这样的女性被辜负,人们想看的是痴情书生百折不挠的追求美貌佳人,想看的是小红娘替端庄的千金小姐着急,想看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昆曲《西厢记》红娘剧照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是《西厢记》中最后一折的曲词,张生金榜题名,皇帝赐婚莺莺,这样的桥段在《西厢记》时还不算常见,现在看来却已经是一本老套的童话。

但是元杂剧却正是在编织这样一个一个的童话。元代的汉族文人地位很低,而被称为南人的江南人更是不能参与科举,他们只能在笔尖纸上写下金榜、写下奉旨成婚、写下自己并不能完成的命运——登科金榜,迎娶佳人,《西厢记》童话般的大团圆结局,正是元杂剧背后的悲伤底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