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著有临川四梦,牡丹亭的流传

北京扁平疣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10404/8813030.html

本文系作者超越自我的极限度独家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明代的汤显祖著有“临川四梦”,其中数《牡丹亭》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故事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汤显祖敢于站在个性解放的高度,描写女子的爱情生活。这个闻名遐迩的昆曲剧本以杜丽娘“发现青春之美”“寻觅青春爱情”“寻觅受阻”“身死而情爱不死”“还魂”“团圆”的故事线索为经,主要分为“游园惊梦”“写真“魂游拾画”“幽媾”“回生”“探亲会母”“拷元”“圆驾”等戏剧场次,每一场戏都有一个情节的“点”。

《牡丹亭》的绘图

例如,“游园惊梦”讲的是“杜丽娘发现青春爱情之美”,“写真”讲的是“杜丽娘自画像后为情而死”,“魂游拾画”讲的是“柳梦梅在庵堂拾得杜丽娘画像”……这些“情节”的点几乎都可以用三言两语进行概括,这些点共同连成了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线索是单线的,有如植物的主干,而主干上却发出歌舞唱做的枝条来。剧作者有了“一往情深”的价值评判和审美追求之后,便把这种看法用戏剧故事的方式进行描绘,这个戏剧故事不仅是行动的,更是歌舞的念白的和做功的。

杜丽娘的绘图

中国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是著名的传奇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如此广泛的历史场景,如此众多的人物肖像,较《牡丹亭》的写作更难把握但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孔尚任并没有像现代小说家茅盾那样构思自己的文学作品。茅盾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他没有将自己的笔触凝聚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某个街头巷角或重点人物,也没有像鲁迅那样尽力发掘平凡生活中的悲剧性和戏剧性,而是以居高俯视的视角,鸟瞰全城景象。

《桃花扇》的绘图

茅盾善于对所处时代进行“全方位”描写,虽然他将展示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作为小说重点,但《子夜》的文本更加翔实地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思想性格、心理及历史纠葛,茅盾是在倾尽全力,反映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托尔斯泰式的艺术手法,注重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结构和细腻的心理分析,与中国传统戏剧注重单纯与灵性的叙事方式截然不同。小说与戏曲、文学体裁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艺构思,同样是面对广阔的社会题材,古今两位作家所采用的呈现方法截然不同。

中国传统戏剧的绘图

当20世纪30年代的茅盾急切地想用“科学的社会分析”和“历史与政治的高度”来全景剖析社会矛盾的时候,作为戏剧作者的孔尚任还是必须考虑《桃花扇》的登场问题。像其他很多传奇作品一样,《桃花扇》并没有逃脱才子佳人的故事路子,它借生、旦的悲欢离合作为全剧的贯串线索。清代的沈默在为《桃花扇》写跋语时准确地概括道:“唯《桃花扇》乃先痛恨山河迁变,而借波折于侯李。”即使孔尚任想要展示深沉的社会矛盾,他仍然要在“小处着眼”,“由小写大”,以小人物的个人命运,辐射社会现象。而一把“桃花扇”,则成了“离合之情”的情感线索。很多中国戏曲都以生、旦之间的定情信物贯穿戏剧始终,涉及的信物有铜镜、金钗钿盒、玉簪、怀香等物。

戏曲《桃花扇》的图像

有些戏剧作品甚至直接用这些线索“信物“作为剧本名称,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玉簪记》《紫钗记》《绣襦记》《金镯记》《玉鸳》《珍珠记》等。这种以物品为线索的戏曲结构思维显示了它的线性文学构思方法。一把桃花扇,记录了它主人的个人命运,个人命运又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围绕着个人命运及桃花扇的线索,孔尚任展开了戏剧人物背后的历史画卷。从“赠扇定情”开始,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就与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复社文人反对阮大铖的斗争纠结在一起,“却”遭到阮大铖的忌恨,侯生被诬陷勾结左良玉,只得逃奔史可法,造成了情人的分离侯朝宗这条线,关联到史可法、左良玉、高杰等军国重臣。

戏曲《玉簪记》的图像

通过他直接反映了南朝的军政措施以及“阻奸”“移防”等重大事件,也写出了迎立福、史可法被排挤、四镇内讧等“草创争斗之状”。从李香君这条线,通过“拒媒”“媚座”“选优”等事件,写出了弘光、马、阮等偷安宴游之情。从戏剧结构上看,侯与李的爱情故事,花分两支,各自呈线性发展。他们各自的遭遇犹如二石激起千层浪,使才子佳人的个人命运与更多的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孔尚任正是以这样的形式来渲染“兴亡之感”,展示复杂社会矛盾的。他站立的角度和采用的方法不同于后世茅盾写《子夜》这种单纯的、线性的文学思维,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

传统戏剧的图像

这段作家真言无疑是在说明剧本本身所承载的社会历史感,但在我们看来,“龙”和“珠”的比拟,最真切地反映了剧作者“以线为经”的文学思维方式。除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牡丹亭》和《桃花扇》,中国众多古典戏剧剧本也都体现出线性思维模式。我们只需将戏剧的各场(出或折)的情节或人物行动的“点”找到,再依次连成“线”,加以叙述描绘,即可组成一个单纯清晰的故事脉络。这种戏剧结构方法,深得李渔“立主脑,减头绪”的神韵,他在《闲情偶寄·结构第一》的“立主脑”中写道:

《闲情偶寄·结构第一》选句

中国传统戏剧故事,贵在单纯、清晰,多半用几句话,便能把“立主脑”过后的“戏剧头绪”描述出来。例如: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故事即为:张生在普救寺初会美丽的莺莺小姐,一见钟情,叛将孙飞虎要强抢莺莺为妻张生解围,老夫人承诺嫁女于张生;老夫人失信,张生相思夜听莺莺弹琴,二人幽会;红娘为佳眷求情,老夫人要张生求功名,莺莺十里长亭摆宴送行;张生夜梦莺莺;张生得中,莺莺迫嫁郑恒,后真相大白,有情人终成眷属。按照本文作者对剧情的简单叙述,再对每句话进行凝练,基本可以抓到戏剧故事的运动点,以更加简单的话语对主人公的喜剧动作点加以归纳,连接成线,即是:“钟情”“幽会”“送行”“夜梦”“团圆”。

戏曲《西厢记》的图像

又如南戏《白兔记》,古本早已散佚,但该剧本在各地民间流传的故事情节基本相似:刘知远年少困顿无靠,被李文奎收留放马,李文奎见他睡时蛇钻七窍,断定其日后必定发迹,便招赘为女婿。李文奎过世后,刘知远就被兄嫂刘洪他们夫妇欺负,后来投入了军队。其妻李三娘在家饱受折磨,在磨房生下咬脐郎,托人送至军中十六年后,咬脐郎打猎,追赶白兔,在井台邂逅汲水的母亲,合家团圆。

戏曲《白兔记》的图像

我们来为这个故事梳理头绪,数语便可概括:“(刘知远)赘入李家”“(刘知远)受欺投军”“(刘妻)磨房产子”“(刘子)邂逅母亲”“合家团圆”。以这样的方法,我们几乎可以对每个中国传统戏剧故事进行线索梳理,每一个词语就是一个情节或戏剧人物行动的点,每一个点,便可以成为一场戏或一折戏的中心动作。这些动作顺势相连,娓娓道来,便成了一个个戏剧故事。

参考资料

·《西厢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