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笔试科目一文化素养重点知识大盘点

对于考教师资格证笔试的同学来说,

科目一的“文化素养”知识点一直是比较难以记忆的一部分。

今天针对这一知识点,小编进行了汇总,

同学们都赶紧来学习和记忆吧!

物质文化遗产

1.十朝古都

西安:自周朝开始至唐,有十个王朝在此建都,故称十朝古都。

2.九朝古都

洛阳,自东周开始至五代后唐,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故称九朝古都。

3.六朝古都

南京,自三国东吴开始至南朝宋、齐、梁、陈,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称六朝古都。

4.五岳

北岳恒山、西岳华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5.宋五大名窑

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传统习俗

1.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且、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硬炮、贴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阴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作诗的。

4.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昌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5.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6.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少一人”的诗句。

7.十二生肖

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8.少数民族节日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有自己的不同节日,譬如,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藏族的藏历新年,傣族的泼水节等。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的一部分。

科举制度

1.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2.科举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3.及第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4.进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5.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6.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都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7.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8.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9.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0.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传统科技文化

1.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2.《九章算术》

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成书于东汉初年。

3.《黄帝内经》

春秋战国时即成书,是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

传统艺术

1.书法

书法讲究线条、对称、变化、章法、风格美等。

2.“书圣”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兼善隶、草、楷、行各体。

3.“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严真卿、柳公权和赵孟。

4.“岁寒三友”

中国绘画中常以“松、竹、梅”为题材。

5.“四君子”

中国绘画中常以梅、兰、竹、菊为题材,寓意“高洁”等

6.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7.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有六百多年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8.京剧

清代道光年间,在各种戏曲声腔影响下形成的新剧种,近代以来发展很快,成为中国传统代表剧种。

9.武术

《辞海》的解释为“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几干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武术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10.少数民族传统艺术

我国各少数民族都留存下来的宝贵的传统艺术作品,包括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和民间工艺,比如蒙古族民间乐器、维吾尔族歌舞,藏戏和唐卡等。

古代地理

1.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昊、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2.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3.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4.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5.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6.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嵋山。

7.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传统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思想家辈出,学派纷起林立,形成“百家争鸣”,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汉书·艺文志》列出学派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2)先秦代表思想流派

先秦代表思想流派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在当时影响也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儒家说“爱人”,墨家说“兼爱”。思想看似相近,但有差别。儒家“爱人”是“有差等的,墨家“兼爱”是“无差等的。

(3)“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天人关系是中国先秦哲学争论的重要问题。天人关系的核心是人作为主体同他的周围世界客体的关系,也是思维同存在的关系。中国思想家很早就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思考。

古代称谓

1.年龄称谓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始龀、龆年:男孩8岁

束发:男子15岁

弱冠:男子20岁

而立:男子30岁

不惑:男子40岁

知命:男子50岁

2.别称

父母称高堂、椿萱、双亲。

妻父俗称丈人,雅称岳父、泰山。

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

老师称先生、夫子、恩师。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堂称寒窗、鸡窗,同学为同窗。

女婿称东床、东坦、娇客。

3.讳称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干秋、晏驾、山陵崩等。

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天文历法

1.四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后人也通俗地称四象为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2.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黄昏、一鼓、甲夜—19-21点

二更——人定、二鼓、乙夜—21-23点

三更——夜半、三鼓、丙夜—23-1点

四更——鸡鸣、四鼓、丁夜—1-3点

五更——平旦、五鼓、戊夜—3-5点

3.二十四节气

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

5.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6.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2)年号纪年法。

(3)干支纪年法。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