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昆曲,经历了怎样

北京看白癜风费用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元朝戏曲文化兴盛,昆曲便在此时应运而生,它浓缩了歌舞、文学、声乐、等多种文化形式,是古代历史上最为动态的美。从元朝末年兴起,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

昆曲大家汲取历史赋予的精华,摒弃历史带来的糟粕,让昆曲不被时代抛弃。如今的豫剧、湘剧、晋剧、川剧、越剧等都接受过昆曲多方面的哺育,因此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一、昆曲的起源

元朝文化兴盛,百姓受艺术熏陶良久,对艺术的追求不单单是其故事性和新颖性,而是艺术本身具有的文学价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昆曲的出现则有了必然性。昆曲的前身是南戏,它是宋朝末年民间兴起的音乐形式,因剧本偏长,没有人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曲调旋律也不像正统艺术,没有统一规格。故在百姓的排斥下,它于元朝末年逐渐没落,逐渐与其它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读过南戏剧本《琵琶记》,十分赞赏,命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当时的南戏已经得到了统治者和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后来南戏流传至昆山地区,与当地民谣曲调相融合,由昆山人顾坚草创,最终成为昆山腔,这便是后来的昆曲。再后来又经过魏良辅等人的改革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期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年。

它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

二、昆曲的发展历程

(1)明朝时期昆曲的改革

明朝嘉靖年间是昆曲焕发新生的时期,昆曲这段时期的发展归根结底源于一个人——魏良辅。他被称为“曲之正宗”同时又被称为“昆腔之祖”,“昆曲之祖”。正因有他的大胆革新,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昆曲才能重获新生。

《度曲须知》记载“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抽秘逞妍。”

魏良辅对昆曲的大胆改革,让它更迎合当时人的审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又有了个十分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当今的昆曲。

昆曲的前身南戏,由民间兴起,故而多了几分乡土气息。而在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的改造下,昆曲洗尽铅华,唱腔体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度曲须知》中提到昆曲腔曰“昆腔”,曲名“时曲”,这便是后人所说的水磨调,也就是当今的昆曲。魏良辅除了对昆曲做出大胆改革,还为它画下美好蓝图——“三绝”,即字清、腔纯、板正。

(2)明朝到清朝初期昆曲的发展

明朝时期,朝廷曾颁布法令:“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

这条法令的搬出,对杂剧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自此之后,杂剧创作越发局限,其地位也日趋下降,昆曲便在此时悄然生长。

明朝年间,王学左派打破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昆曲从思想大解放中寻找再次挺进的契机,它渐渐地从边陲小镇进入政治中心,这便是昆曲发展的又一转折点。

《旧京逸事》中提到“今京师所习尚戏曲,一以昆腔为贵,常州无锡邹氏梨园,二十年旧有名吴下。”其中还提到崇祯帝贵妃的父亲曾在家中养戏班。由此可见,昆曲已经走入上层权贵中心。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进攻洛阳,崇祯帝自顾不暇,纵使在这国家即将破灭之际,昆曲的发展仍然没受到阻碍。

清朝初年,统治者为从文化上消除明王朝残留的余威,他们改镇压为同化,鼓励昆曲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在这朝代交替之际,昆曲虽受到一定打击,但还是更胜从前。千古一帝康熙在位时,昆曲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史料记载,康熙曾下旨说:“尔等向之所司者,昆弋丝竹,各有职掌,岂可一日少闲?况食厚赐,家给人足,非常天恩,无以可报。昆山腔当勉声依咏,律合声察,板眼明出,调分南北,宫商不相混乱,丝竹与曲律相合为一家,手足与举止睛转而成自然,可称梨园之美何如也!”

康熙帝的支持,更是促进了昆曲的发展。自此,昆曲的发展达到顶峰,开始走向由盛反衰的转折点。

(3)清末到民国时期发展

乾隆时期,各种戏曲形式蓬勃发展,单单是一个迎驾活动便有十几个曲种。“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战。‘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在这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的时期,昆曲的地位逐渐动摇起来,昆曲逐渐走向世俗,折子戏开始走向昆曲舞台,花部乡野气息中迅速在民间走红,其中以秦腔发展最好。此时的昆曲,地位已然受到严重冲击。

统治者为稳固昆曲的正统地位,以秦腔有伤风化为由,对其打压。但这并未影响百姓对秦腔的喜爱,它通俗易懂不受束缚,以热情的态度闯入人们的生活,在轰轰烈烈的花部雅部之争中,昆曲以失败告终,自此开始衰竭,甚至当时有人说出“彼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也。”

在这样的情况下,红极一时的昆曲家班,也一个个地逐渐消失,正统昆曲班也艰难存活,昆曲只能夹杂在其他演艺形式中。

从同治到光绪年间,昆曲班日渐减少,成为原来的一半,甚至有些地方连一半都达不到。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宫廷演艺活动逐渐萎缩,贵族子弟逐渐没落,有精力听昆曲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世俗音乐的冲击,昆曲再次没落。

道光年间,京剧成为经典戏剧,这时京剧的代表人物是梅兰芳,他虽然主要学习京剧,但昆曲也是他涉猎的艺术形式。比如民国三十四年,也就是年的10月,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因对昆曲的喜爱,他不忍心看昆曲泯然于世,所以他身体力行地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昆曲传播者,甚至用自己的名气吸引世人了解昆曲。正因为以他为首的一批人的存在,在这些人的影响下,昆曲再次发展起来。

三、昆曲的代表作以及历史意义

万历年间,昆曲向外传播,代表作有梁辰鱼的《浣纱记》。他将改良后的昆曲融入到创作中,这也侧面映照了魏良辅改造昆曲的成功。自万历年间到崇祯年间,昆曲冲破世俗桎梏,逐渐走入贵族的领地,在其身份地位提高的同时,其创作也在不断发展,如《红拂记》、《明珠记》等等。

清朝时期统治者加大对元曲的支持力度,文子才人对元曲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这段时期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问世。昆曲也不再是简单的风花雪月,其写作角度也更加大胆文笔更加犀利。

其中孔尚任的《桃花扇》明写“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实则在写“奸权者,魏阁之余孽也”。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透露出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体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而洪昇的《长生殿》则以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为主,写出了唐明皇的昏庸无能,政治腐败,但也侧面烘托了对明朝统治的同情,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历史意义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它的旋律、音调、唱词等等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代表着自元朝末期到现在甚至未来的文明。

昆曲的发展是社会情况推动的,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专制统治引导的,它的唱词虽大胆地批评政治,却只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如《桃花扇》,它虽然批判奸权当道,致使国家灭亡,但批评前朝却是统治者喜闻乐见的。昆曲在发展过程中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也开拓了百姓的思维和眼界,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总结

昆曲曾是文人雅好的代名词,一腔一调皆有文章,它带给文人的是灵魂的共鸣,它的美,更重要的是传达思想感情之深,蕴含的审美趣味之妙。主题永远都有爱情,舞台上的生旦最擅长的就是谈情说爱,但这些爱情故事之间又有很多的巧妙不同。

昆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它能传颂至今,依靠的是自元明清朝时期的艺术家们代代相传,他们为整个戏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瑰宝。如今我们了解的昆曲,只是传统戏曲中的冰山一角,它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探索、去传承!

参考资料:《中国戏曲文化》《昆曲艺术发展》《汉族传统戏曲文化发展》《旧京逸事》《度曲须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