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广州女艺术家
扬帆“高”歌的姐姐梁玉嵘
梁玉嵘
·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
“站在这大榕树下的舞台上,感受着每一位观众对本土曲艺的热情和喜爱,又让我想起儿时跟着父亲下乡演出的情景……一直希望多到乡村舞台演出,因为我从小就爱上这样的舞台、喜欢这样的观众。”跟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聊起近日的一场慈善演出,粤曲平喉“星腔”演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梁玉嵘动情地表示。广东曲艺可以说是“万家灯火万家弦”,在梁玉嵘看来,曲艺是扎根人民的艺术,作为一名曲艺演员,把粤曲带到乡村、带到基层、带进校园,“这些地方都是我们曲艺的阵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曲艺培育新人,为行业培养观众。”
跟“星腔”的缘分从13岁开始
回溯起跟“星腔”的缘分,梁玉嵘说要从13岁的那盒录音带讲起。“那年我接到通知,准备参加粤剧学校曲艺班的第三次招生复试。有一天,爸爸给我买了一盒录音带,是黄少梅老师的《子建会洛神》。我从爸爸口中了解到,这就是星腔。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星腔,感觉星腔很好听,但很难唱。”梁玉嵘回忆道,入读粤剧学校后,劳艳娟老师也是唱星腔的,“那时候,我学简谱、乐理学得挺好的。劳老师上课的时候,我用笔迅速写下唱腔的简谱,所以,她唱两次我就会唱了,而且唱腔完全不走样。”
从接触星腔到被同行和观众认定为“星腔传人”,梁玉嵘大概用了10年。要说“秘笈”,梁玉嵘说其实只有“刻苦”二字,“一定要多练习,要苦练。”当年在学校的时候,她每天早上6时起床,先练声、练气,然后练身段,压腿、踢腿,“全靠自觉,没有人会逼你的。但练不练,老师能听出来。”
如今,梁玉嵘对学生讲得最多的一个字,正是“练”。梁玉嵘说:“业余唱家和专业唱家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练’。业余唱家可能是凭兴趣在演唱,唱得开心就好。但专业唱家要对观众负责。怎么达到专业水准?只有‘学’和‘练’。”
“瓶颈期”其实是进步的开始
20岁出头,梁玉嵘就开了第一次个人演唱会。不到30岁,她就连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和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奖”。这样亮眼的艺术履历,是不是可以用“一帆风顺”来概括?
对此,梁玉嵘沉默了一小会儿说,“一帆风顺这四个字或许是大家精神上的一种向往。你问我艺术人生里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肯定有。”在她看来,“挫折”无须放在心上,“人要经历才能成长”。
艺术路上“挫折”不必再提,但梁玉嵘很乐意跟大家分享她如何跨过那些“瓶颈期”。“当你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其实就是进步的开始。艺术这条路要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才能不断进步。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怎么办?唯有学习。‘做到老,学到老’,真是这样的。”
为了突破自己,梁玉嵘着力于不断提升自己的声乐基本功,打开胸腔,练好共鸣,提高声音的饱满圆润度和收放的自由度。“除此之外还要多看书,理解文字、理解人物,才能唱得好。”此外,“学习戏曲表演”同样重要。
“曲艺可以说是一个人一台戏”,对曲艺演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粤曲演员站上舞台,没有服化道和舞台效果的帮助,“一首独唱曲最多15分钟。如何在15分钟内吸引观众进入到这个作品里?”“一开腔,就要把人物唱出来,用气、用情感、用心,迅速在观众脑海里唱出画面感,才能把观众拉进自己的曲中,作品才算成功。”
在传统基础上让粤曲时尚化
近年来,梁玉嵘对粤曲的创新做了很多新的探索。其中,原创粤曲《人民就是江山》编曲用大气磅礴、婉转优美的广东粤曲,融汇京剧、昆曲等唱腔,博采众长,创新广东曲艺的表现形式,形成张弛有度、高昂激越的音乐风格气势。
谈到粤曲的创新尝试,梁玉嵘认为:“正所谓‘曲随时代,艺为人民’。曲艺一定要跟时代同步。创作一首新的作品是有很大难度的,要‘守正’还要‘创新’,要符合时代的审美,跟时代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从唱腔上面、音乐配器方面做文章、想办法,在保留传统粤曲味道基础上让粤曲时尚化,用更多手段、时尚元素来丰富它。”
年7月,梁玉嵘当选连任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年5月,她当选新一届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如今,梁玉嵘对曲艺的传承、发展有了更多新的想法。在她看来,新时代的曲艺工作者更应该把粤曲传承好、发展好,用粤曲讲好本土的故事、身边的故事。
有姿有味
保持对自己的高要求
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练琴,每晚三小时,不间断地练。在琴房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天热天冷可以说是冷暖自知。但当时不觉得苦,觉得乐在其中。因为喜欢,所以有动力。”
“在我的脑海里留下的,都是我认为美好的画面,比如观众对我的爱、家人对我的爱。一个人的脑容量就这么大,我只能装那些美好的东西,装不下那些负能量。”
“希望行业女性从业者保持练功,保持状态,包括声音和身段的状态。而且,要保持对自己的高要求,随着时代的审美而要求自己,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斯其格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莫斯其格
视频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栾晓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