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文学非遗文化品鉴昆曲的艺

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https://m.sohu.com/a/213065615_229438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被誉为“百戏之师”的昆曲行腔优美,曾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许多剧种都是建立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便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自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诞生之后,便开始发掘和支持那些有珍贵文化蕴含而面临灭绝的人类技艺。项目评选青睐中国戏曲,先后有昆曲、藏戏、京剧、粤剧入选。

昆曲的艺术

作为中国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昆曲,起源于“昆山腔”,它是元末明初一种将江苏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曲调。明代嘉靖初年,昆山腔发展了南曲的演唱艺术,并在曲调运用上,吸收了北曲的长处,形成了昆曲的演唱体系——梁辰鱼的戏曲《浣纱记》首次运用了改良后的昆山腔,使昆曲一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戏曲。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昆曲传入北京,明末清初时又几乎流传到整个中国,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从清代康熙年间起,昆曲便出现了衰亡的迹象。20世纪以后由此开始沉没,直到50年代,曾因为《十五贯》的上演,轰动全国,一度引起人们再次对昆曲的刮目相看。但那之后,昆曲仍然走在穷途末路之中。直到世纪之交,昆曲才被抹去厚厚的积灰,重新焕发出新的光亮——首先是台湾将昆曲热潮兴起,民众涌入剧场;其次是赴美作家白先勇,携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东西方大学里演出,受到年轻学子们的热烈追捧,才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浪——当传统文化升华为现代艺术,传统文化将在世界绽放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牡丹亭

从生活到戏剧,意志是人们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行动则是表达意志的方式和过程。如果说西方的戏剧艺术是追求写实的规范化,那么中国的戏剧艺术便是强调神韵的程式化。作为昆曲代表作之一的《桃花扇》,名列中国古典戏曲五大名著之一,同时也是我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一本关于戏曲书籍的研习课程。虽然是业余爱好,但作为戏曲爱好者,随着对戏曲的热爱,让我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也逐渐对戏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桃花扇

作为孔子六十四代孙的孔尚任,借述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明末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深刻描写了南明王朝的兴亡与明朝的覆灭——借戏曲形式,作者将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面貌呈现出来。由于《桃花扇》内容庞杂,人物众多,场景斑驳,《桃花扇》也由此以“末世百象图”之说轰动于当时所在的朝代背景之下。

记得最初看这部剧本,只是粗浅认知,但时隔多年,当再次重温经典剧作时,作者在原本戏剧上所加工的艺术细节,让我又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是戏剧的魅力。尤其是再将古典文学与艺术相结合,更能体现出戏剧所绽放的独特风格。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回看经典,品味人生——当浪漫唯美的《牡丹亭》遇到哀婉凄美的《长生殿》,当华美自然的《西厢记》遇到家国情怀的《桃花扇》,昆曲以她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古典文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中国戏剧在文学历史中的价值观。

正如年苏州昆剧传习所建立周年、梁辰鱼诞辰周年之际,在第十二届江苏书展上举办《中国昆山昆曲志》新书首发式和推介活动之时,主办方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使命,将“非遗文化”昆曲进行薪火的延续……

昆曲印象

戏曲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曾在中华大地上长期演绎流传,催生了宋元明清至今地负海涵的民俗文化。虽然戏曲只属于戏剧形式的表现之一,但仍然改变不了戏曲的艺术张力与其在中国历史长河所展现的文学艺术价值。

非遗传承

这仿佛百花齐放,在彰显出各具特色的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让我见识了什么才是包罗万象的流光溢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