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传承,曲艺文化,清末河南梆子的兴

北京医院雀斑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926/9491804.html

本文乃作者小章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这些河南梆子班社与以往的昆曲班社相比,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具有更普遍的群众基础。明末清初时期的不少昆曲班社,是官宦富豪蓄养的家班,多在雕梁画栋下的红氍毹上为老爷太太们服务。河南梆子本来就是人民大众的艺术,为大众所创作,为大众所欣赏。不论任何形式的河南梆子戏班,其演出活动都是面对人民大众的。清代末年的河南梆子戏班,一是艺人们组织的江湖班,走乡串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要交流对象、衣食父母,这类班社在当时占有多数。二是衙门的公务人员所办戏班,清末衙门办戏班是一种时髦,如荥阳萧曹班、密县八班、杞县的六班、捕班、夏邑的三班等等。这类戏班虽有时也为公务服务,但基本的任务是面向社会演出。

昆曲

商人、企业家所办戏班,如洧川的公盛班、密县超化煤窑的太乙班,这些戏班并不是,或主要的不是为企业服务,而是到各地流动演出。四是官宦富户所办家班,如密县杨寨村的小二班、商水县的大赵家班,名为家班.但演出活动也是面向社会的。另外。河南梆子到了清末已很受观众欢迎,专业戏班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欣赏需求,而且一部分观众也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观赏他人的演出,自己也想粉墨登场,于是业余的龙虎班、玩友班纷纷出现,如商丘县李口玩友班、巩县堤东剧团、通许县张白虎玩会班、开封县曲兴南街玩会班、杞县苏木岗玩会班等等,农忙务农,农闲演出,不以经济收入为计,而以自娱娱人为目的。

专业戏班

不应把河南梆子班社数量的增加、班社组织的多样化、演出活动的广泛性仅仅看成是戏剧活动表面的、一般的变化。同时还要看到,这是一种艺术的社会性的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的增强。戏剧活动说到底是一种社会活动,演出范围越广泛,观众层面越扩大,它的社会价值就越大,也显示者这种艺术在发展,在进步。随着演出范围的扩大,艺术创作者也就有了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的机会,有利于塑造有血有肉、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有利于传达更有社会意义、时代意义的思想感情。因而带来的是艺术的整体提高。班社的增多、演出范围的扩大,既是河南梆子发展繁荣的结果,又是它走向更大繁荣的原因。

河南梆子班

河南梆子教育事业在发展。清中叶以前的戏曲教育大体上是个体农业生产式的教育,生产过程和教育过程混合为一。戏曲活动的演出机构和教育机构是一体的。当戏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复杂的专门技术和较高文化素养的时候,当这种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生产教育一体化的农家院式的培育人才方法就不能适应了。河南梆子的专门教育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发展了。它标志着河南梆子整个事业的发展状大和艺术质量的提高。

清中叶以前的戏曲

这时兴起的专门戏曲教育机构叫“科班,也叫“窝班”。延请专职教师,接受贫家子弟入学,一科收数十人,集中学戏,三年出科,一年效师,然后即可自由搭班。有的科班本身就是为成立戏班开办的,三年期满,科班即转为戏班。科班的教学方法是口传心受,学员入科,先练功、练唱,然后学戏词,学表演,数月后开始登台演出,边演出,边学习,演出收入归科班创办人所有。

清代末叶,特别在河南梆子活动的中心地域建立了许多这样的梆子戏教育机构。例如封丘县清河集的天兴科班、陈留县德盛科班、密县八班科班、皂班小窝班、登封刘荣泰科班、俨师县高崖科班、平舆县后店科班、商丘+四科只有当一种事业被社会普遍承认的时候,才有可能发展起它的专门的教育事业,也才有可能吸引一些仁人志士为它的教育事业献身,出现教育家.在当时河南梆子的教育活动中,已.出现了一些当之无愧的戏曲教育家。封丘县天兴科班的主办人许长庆,潜心于戏曲教育事业,一手办了八期科班,培养演员数百名。

清代末叶梆子戏

许长庆聘请的教师孙延德,在这个科班里教了六期,培养了不少名演员,如杨高、常金荣、张芳金、李剑云、时倩云、王絮亭、林盛云、阎彩云、王秀亭、刘永鑫、常金生、秦大成、简客、颜平、李光苍、王致安、陈玉亭、王金玉、李德魁、张洪……都是祥符调出类找萃的演员。清末民初,开封内十处的名演员大多出自天兴科班,许长庆、孙延德这样的戏曲教育家为河南梆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河南梆子

地域分支大体形成。清末,河南梆子在河南活动范围已大大扩展,由于各地的生活习惯、语言特点、自然环境、文化心理、审美趣味不尽相同,不同地域的河南梆子从上演剧目到声腔艺术都有了差异。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分支。开封周围的河南佛子,人称祥符调;商丘一带,受山东、江苏、安徽文化影响,唱腔更为激越高昂,多用上五音,人称豫东调;周口、漯河等,受南阳绑子、汉剧影响较多,唱腔活泼跳跃,人称沙河调;新乡以北,人称高调。豫东调、沙河调、祥符调,高调差别不大,不少人把他们统统称之为“豫东调”以与“豫西调”相对应。“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沉稳厚重,多唱“下五音”,善于抒发慷慨悲怆之情。地域分支,或者说是地域流派的出现,显示着河南梆子已经拥有不同风格的许多成员,是戏剧界的一个“名门大户”了。

参考资料《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