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结权)
黄梅戏全称“安徽黄梅戏”,简称“黄梅戏”,是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艺术,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庆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黄梅戏曾用名黄梅调、怀腔、皖剧等。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始定名为“黄梅戏”。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黄梅戏(怀腔)”介绍:在元、明时期,怀宁每逢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山歌小调来歌颂自己辛勤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的优美抒情山歌小调,时人称之为"怀宁调"。
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艺文卷载元代至正十六年()时任江淮行省参知政事的余阙(元末官吏,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元统进士。授泗州同知,至正十二年,权淮西宣慰副使,守安庆。历都元帅、江淮行省参知政事)为安庆城隍庙撰写的《城隍庙碑记》载:“五月之望,里俗相传以神生之日也,民无贫富男女,旄倪空巷闾出乐神。吹箫伐鼓,张百戏,游像舆于国中。”
安庆五月之望城隍庙会“张百戏”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及至民国年间,而且不仅仅是府城隍庙有如此习俗,怀宁多个乡镇都有此习俗,民国《怀宁县志》载:“其张百戏以乐神者有;府城隍庙会、县城隍庙会、总铺、高河铺、石牌城隍庙会。”
《明史》、《明太祖实录》及大量家谱记载和《中国移民史》专家考证,洪武廿二年:迁江西饶州等地移民27万人到安庆府,其中20万人来自瓦屑坝。江西移民的迁入,也带来了流传在江西的采茶调。就这样,怀宁当地的“张百戏”与采茶调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怀宁当地民歌、时调。年《人民日报》载:“这种民间的、优美的、抒情的山歌小调,传统地称为“怀宁调”
明朝时期,文人一般称呼这些民间小调为“清曲”,明末桐城人阮自华早年就在安庆其仲兄的府邸对怀宁“清曲”进行了度曲,其诗书、刘山阴集仲兄宅观伎用韵》就是最好的见证:今日众嫭竝,为云邀楚才。国芗罗几席,清曲度蓬莱。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舞,自然是众多歌女。曲,则是由阮自华“度曲”,“清曲度蓬莱”意思是,将民间歌曲(清曲源于民间歌曲,兴起于明宣德,正统年间,遍布南北,品种繁多,或称时调,或名小曲,又称清音)“度”成了让人回味的仙曲(蓬莱是借以比喻仙境)。因当时仲兄居住在安庆(怀宁县治所在地),其他两位客人均是怀宁人,所以这“清曲”自然是“怀宁清曲”。
阮自华称“怀宁清曲”为“怀曲”,其有诗为证《藕山山中居献诸父兄》中就有“仰天多耳熟,怀曲不堪陈”,其中“仰天”是指一种高雅的“仰天歌”,怀曲则是指“怀宁民间歌曲”,也就是“怀宁曲”,因为在该诗其二中有“传家本林下,起第入城中”诗句,说明他当时已经迁居安庆,而安庆也正是怀宁县治所在地。
阮自华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后,就举家迁往安庆城区,在安庆天台里购置了房产,并在距离安庆城区的40里的怀宁黄梅山建有别业“石镜山庄”。
万历三十二年(),阮自华自福建辞官归里,回到安庆,他招募伶人,创办了家庭戏班,以昆曲、高腔、民间歌曲等声伎自娱。
因阮自华精通音律、擅长度曲,早年受桐城歌的熏陶,其后又接触了昆曲、青阳腔、民间灯会以及佛教、道家音乐等。其将这些与当地“怀宁清曲”(怀宁调)进行融合,形成了独有的“怀宁清曲”(怀曲)。因用怀宁语言演唱,民间也称呼为“怀腔”。因这些均产生于怀宁黄梅山,后又被民间称呼为“黄梅调”。
年《人民日报》载:“在怀宁民间艺术形式基础上,终于在明朝形成了一种小戏,这就叫黄梅戏或黄梅调……在明末清初时期,由石牌地区程家牌黄梅戏老艺人程福香,开始建立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