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在环淀山湖的江浙沪农村,流传着一种叫田山歌或田歌的民歌。顾名思义,田山歌/田歌是昔日农民田间劳动时唱的歌曲,其曲调清亮优美、自由舒展,是最具江南情调的农村民歌。
青吴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各个地区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又共享江南文化这一文脉,在这三地,都荡漾着江南小调。
青浦田山歌闻名遐迩的传统民歌“正月梅花头一朝……”一首田山歌《小塌花》,重现“老底子”的江南年味。
起调高亢、嘹亮悠长,在青浦,有一个闻名遐迩的传统民歌——田山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歌。
嘉善田歌唱出一片天的好声音嘉善田歌与青浦的田山歌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自年“嘉善田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嘉善田歌多次应邀外出交流,影响力和知名度日渐扩大。著名曲目《搡水草》多次获得各类比赛金奖,以清亮优美的歌声、纯真质朴的展演形式,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的独特韵味。
姚庄镇丁栅村是嘉善田歌的主要发源地,有着“田歌之乡”的美誉。漫步于乡村休闲长廊间,坐下来喝杯茶,聆听一下来自千百年前的“嘉善田歌”,惬意悠然。
同里宣卷源远流长的朴实民乐宣卷是“宣讲宝卷”的简称,始于宋元时期。同里宣卷是江南宣卷两大流派中“苏州宣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同里宣卷的表演,是用吴江或同里方言进行说唱,韵散结合,通俗易懂。人数从3人到8人不等,1人主宣,1人或2人应和,其余人用乐器伴奏,边讲边唱、边述故事,故事内容从民间传说、小说神话到当代时事,包罗万象。
劝人为善的宣卷,伴随着一代代吴江人走过了漫长的农耕年代,经历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一独特的古老艺术,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芦墟山歌水乡柔情孕育的小调江河纵横,湖荡星罗棋布,水构成了芦墟人的生活日常,芦墟人的性格便也沾染上了水的柔情。流水依依,这般美景总是容易让人动情,情到深处,芦墟人便不由自主地哼起了小调。
芦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蜚声海内外,芦墟山歌便是其中的代表项目。它源远流长,是吴歌中的一个重要支脉,是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是民间口头文学,扎根在吴文化的沃土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木偶昆曲以线传情展昆曲之美一个古朴的戏台,一块简单的幕布,水袖飘起,眼神陡然一转,木偶身披华服傲然站立,昆曲唱腔自其身后响起。一提一拉演出风致楚楚,一唱三叹说尽轻柔委婉。太湖东南岸的七都镇有着一门古老的艺术——木偶昆曲。
木偶昆曲是昆曲艺术的一种延伸,是一种以木偶来表演昆曲的独特戏剧形式,是对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的丰富和发展。它融合了昆曲的华丽典雅、婉转细腻风格,结合自身木偶杂技的“草根”元素,所以更容易被百姓所接受。
表演者既要能唱又要会操作木偶,以线传情,以木偶的动作神态来叙述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把动作表情融为一体,达到木偶演戏胜似人演,可谓“双手提活生、旦、净、丑千般态,一口唱妙喜、怒、哀、乐百样声”。
资料:长三角示范区旅游服务
编辑:阮天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