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受新冠肺炎疫情之影响……由苏州昆剧院在我院上演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精华本将延期举行。”
就在几天前,我于意料之中收到了一则充满歉意的退票短信,虽然难免失落,但由于即刻便看到朋友圈在晒的“昆曲”系列核酸凭证,又见热搜#苏州核酸凭证多有创意#中网友晒出的“杜丽娘”“杨玉环”“白素贞”,这种失落感也逐渐消解。
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形成于多年前的江苏昆山。在这发育和传播的几百年里,昆曲逐渐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尤其是凝聚了代表文人审美趣味的艺术精神,它流丽悠远,典雅绵妙,素来有着“古韵悠扬水磨调”之称。典雅的文辞、缠绵的唱腔、婉丽的舞蹈、曼妙的意境……昆曲代表了中国戏剧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舞台表演艺术的高峰。
作为一种历经数百年的古老剧种,中国昆曲在它的发展演变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黄金时期,也有过多次的衰落,明朝万历年间和清朝康熙年间,昆曲曾两次独霸梨园,上至王卿贵族,下至市井小民,对昆曲的热爱如狂潮般在中华大地上席卷,但在战乱年间,昆曲又数度沦于消亡的边缘。正如王丽梅《古韵悠扬水磨调——昆曲艺术的流变》中所说,昆曲的由盛到衰可以用《牡丹亭》中的唱词来概括,即开始时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繁盛是时“姹紫嫣红开遍”,落魄时“都付与断井颓垣”。而西方文明的涌入,更是让昆曲的发展与传承进入了一种窘境。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保护、传承和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国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了一项戏剧方向从业者必须肩负的光荣使命。
年,由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艺术总监的青春版《牡丹亭》自中国台湾首演以来,又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内陆共演出百余场,在全国掀起了昆曲热并风靡至今,当年观剧的年轻观众人数更是前所未有地达到了观众总数的60%,年9月15日至10月10日,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西部加州大学4个校区巡回演出,共4轮12场,场场爆满,盛极一时。美国戏剧界认为“这是自一九二九年梅兰芳赴美巡回演出后,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对美国文化界、学术界造成最大一次的冲击。”
实际上,即使是在古典戏曲艺术逐渐消亡地今天,《牡丹亭》的搬演也是昆曲界习以为常的事情,那么,为何青春版《牡丹亭》会如此之“热”,令人流连忘返呢?白先勇认为当初所以定性为“青春版”是因为“一方面尽量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但我们也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个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
如何在“在社会急剧的变动中,在浮躁的心态下,在各种欲望刚刚获得释放因而显得粗糙而且不无原始的疯狂状态下”抢救、保护、扶持和发展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给我们的启示:将昆曲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在昆曲的传承基础上,适当地融入现代审美法则,创造出一出既传统又现代的昆曲经典范例,以唤回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百戏之祖’的青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