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怎么能把女孩子的心捉摸得那么透

北京皮肤病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98.html
题图:电影《边城》()剧照

首先要有一颗仁者之心,爱人物,爱这些女孩子,才能体会到她们的许多飘飘忽忽的,跳动的心事。

——汪曾祺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节选)

汪曾祺

01

一个男作家,

怎么能把女孩子的心琢磨透?

有个女同志,过去很少看过沈从文的小说,看了《边城》提出了一个问题:“他怎么能把女孩子的心捉摸得那么透,把一些细微曲折的地方都写出来了?这些东西我们都是有过的,——沈从文是个男的。”

我想了想,只好说:“曹雪芹也是个男的。”

沈先生在给我们上创作课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他还说:“要滚到里面去写。”他的话不太好懂。他的意思是说:笔要紧紧地靠近人物的感情、情绪,不要游离开,不要置身在人物之外。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拿起笔来以后,要随时和人物生活在一起,除了人物,什么都不想,专志不纷,一心一意。

首先要有一颗仁者之心,爱人物,爱这些女孩子,才能体会到她们的许多飘飘忽忽的,跳动的心事。

祖父也写得很好。这是一个古朴、正直、本分、尽职的老人。某些地方,特别是为孙女的事进行打听、试探的时候,又有几分狡猾,狡猾中仍带着妩媚。主要的还是写了老人对这个孤雏的怜爱,一颗随时为翠翠而跳动的心。

黄狗也写得很好。这条狗是这一家的成员之一,它参与了他们的全部生活,全部的命运。一条懂事的、通人性的狗。——沈从文非常善于写动物,写牛、写小猪、写鸡,写这些农村中常见的,和人一同生活的动物。

大老、二老、顺顺都是侧面写的,笔墨不多,也都给人留下颇深的印象。包括那个杨马兵、毛伙,一个是一个。

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

沈先生的小说中有很多篇描写湘西风景的,各不相同。《边城》写酉水: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做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的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如王村、岔棻、保靖、里邪和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描写风景,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悠久传统。晋宋时期形成山水诗。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写江南风景的名著。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东坡、王安石的许多游记,明代的袁氏兄弟、张岱,这些写风景的高手,都是会对沈先生有启发的。就中沈先生最为钦佩的,据我所知,是郦道元的《水经注》。

古人的记叙虽可资借鉴,主要还得靠本人亲自去感受,养成对于形体、颜色、声音乃至气味的敏感,并有一种特殊的记忆力,能把各种印象保存在记忆里,要用时即可移到纸上。沈先生从小就爱各处去看、去听、去闻嗅。“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沈从文自传》)

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荗,带着一种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作声。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也渐渐宏大。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和竹雀、杜鹃交逼鸣叫。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

这是夏季的白天。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嘘!”转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这是夏天的夜。

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杯子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朱红筷子……

这是多么热烈的颜色!

到了买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一种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

粉条、白糖、炮仗、蜡烛,这都是极其常见的东西,然而它们配搭在一起,是一幅对比鲜明的画。

天已经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响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甲虫气味大概还没有哪个诗人在作品里描写过!

02

《边城》的结构是很讲究的

曾经有人说沈从文是个文体家。沈先生曾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

《月下小景》叙事重复铺张,有意模仿六朝翻译的佛经,语言也多四字为句,近似偈语。《神巫之爱》的对话让人想起《圣经》的《雅歌》和沙孚的情诗。他还曾用骈文写过一个故事。其他小说中也常有骈偶的句子,如“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地方象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却可以抽烟”。但是通常所用的是他的“沈从文体”。

这种“沈从文体”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他的语言有一些是湘话,还有他个人的口头语,如“即刻”“照例”之类。他的语言里有相当多的文言成分……文言的词汇和文言的句法。问题是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可是就形成了沈从文自己的特殊文体。他的语言是从多方面吸取的。间或有一些当时的作家都难免的欧化的句子,如“……的我”,但极少。大部分语言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就中写人叙事简洁处,受《史记》《世说新语》的影响不少。

他的语言是朴实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于雕琢;这种流畅,来自于推敲。他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比如《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同。

一次是: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又一次是: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用在这里,就成了未经人道语了。尤其是“很自负的”。你要知道,这“客人”不是别个,是傩送二老呀,于是“很自负的”,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

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是最准确不过了!沈先生对我们说过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契诃夫也说过类似的意思)。所谓“准确”,就是要去找,去选择。一去比较也许你相信这是“妙手偶得之”,但是我更相信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边城》不到七万字,可是整整写了半年。这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沈先生常说:人做事要耐烦。沈从文很会写对话。他的对话都没有什么深文大义,也不追求所谓“性格化的语言”,只是极普通的说话。然而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比如端午之前,翠翠和祖父商量谁去看龙船:

见祖父不再说话,翠翠就说:“我走了,谁陪你?”祖父说:“你走了,船陪我。”翠翠把一对眉毛皱拢去苦笑着,“船陪你,嗨,嗨,船陪你。爷爷,你真是,只有这只宝贝船!”

比如黄昏来时,翠翠心中无端地有些薄薄的凄凉,一个人胡思乱想,想到自己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爷爷要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她被自己的胡想吓怕起来了。心直跳,就锐声喊她的祖父:“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请求了祖父两次,祖父还不回来。她又叫:“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

有人说沈从文的小说不讲结构。沈先生的某些早期小说诚然有失之散漫冗长的。《惠明》就相当散,最散的大概要算《泥涂》。但是后来的大部分小说是很讲结构的。他说他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学需要而写的,为了给学生示范,“用不同方法处理不同问题”。这“不同方法”包括或极少用对话,或全篇都用对话(如《若墨医生》)等等,也指不同的结构方法。

他常把他的小说改来改去,改的也往往是结构。他曾经干过一件事,把写好的小说剪成一条一条的,重新拼合,看看什么样的结构最好。他不大用“结构”这个词,常用的是“组织”“安排”,怎样把材料组织好,位置安排得更妥帖。他对结构的要求是:“匀称”。这是比表面的整齐更为内在的东西。

一个作家在写一局部时要顾及整体,随时意识到这种匀称感。正如一棵树,一个枝子,一片叶子,这样长,那样长,都是必须的,有道理的。否则就如一束绢花,虽有颜色,终少生气。《边城》的结构是很讲究的,是完美地实现了沈先生所要求的匀称的,不长不短,恰到好处,不能增减一分。

有人说《边城》像一个长卷。其实像一套二十一开的册页,每一节都自成首尾,而又一气贯注。——更像长卷的是《长河》。沈先生很注意开头,尤其注意结尾。他的小说的开头是各式各样的。《边城》的开头取了讲故事的方式: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小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样的开头很朴素,很平易亲切,而且一下子就带起全文牧歌一样的意境。

03

为什么沈先生的作品,

现在还有蓬勃的生命?

汤显祖评董解元《西厢记》,论及戏曲的收尾,说“尾”有两种,一种是“度尾”,一种是“煞尾”。

“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地来,过近地,又向远地去;“煞尾”如骏马收缰,忽然停住,寸步不移,他说得很好。收尾不外这两种。

《边城》各章的收尾,两种兼见。

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粽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觉,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可是一会儿那远处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并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这是“度尾”。

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子得谁更是好运气……”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伸手把那簸箕从水中捞起时,隔溪有人喊过渡。

这是“煞尾”。

全文的最后,更是一个精彩的结尾: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七万字一齐收在这一句话上。故事完了,读者还要想半天。你会随小说里的人物对远人作无边的思念,随她一同盼望着,热情而迫切。

我有一次在沈先生家谈起他的小说的结尾都很好,他笑眯眯地说:“我很会结尾。”三十年来,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很少被人提起(这些年他以一个文物专家的资格在文化界占一席位),不过也还有少数人在读他的小说。有一个很有才华的小说家对沈先生的小说存着偏爱。

他今年春节,温读了沈先生的小说,一边思索着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生命?他的意思是说:为什么沈先生的作品现在还有蓬勃的生命?

我对这个问题也想了几天,最后还是从沈先生的小说里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长河》里的夭夭所说的:“好看的应该长远存在。”现在,似乎沈先生的小说又受到了重视。出版社要出版沈先生的选集,不止一个大学的文学系开始研究沈从文了。这是好事。这是春天里的“百花齐放”的一种体现。这对推动创作的繁荣是有好处的,我想。

THE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长三角论坛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新书分享会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

《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