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梨园:粉墨丹青俱风雅
文/倪文华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载歌载舞的传统戏剧样式,它卓然特出,雅俗共赏,既古老又现代。戏曲之名发端于王国维的《戏曲考原》《宋元戏曲史》等著作,此前多称为“南戏”“杂剧”“传奇”。王国维给戏曲下的定义是:“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百年前西方的歌剧、舞剧、话剧引进之后,“戏曲”一词就专指与话剧、歌剧、舞剧相区别的我国的民族戏剧样式。而“梨园”是专指戏曲这个“大家庭”。
戏曲发展历史悠久,历经兴衰起伏,从宋元杂剧到南戏,明清传奇及清代、民国的花雅之争,各声腔剧种蔚起,到现在又进入一个繁荣发展期。戏曲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杂技、武术、工艺、灯光于一身,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审美崇尚、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等内容,是中华文明标志性文化符号。看戏过大年,看戏办喜事,曾经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的重要生活内容和娱乐方式,勾栏瓦肆、茶园戏庄曾经是市井民众流连获智的课堂,接受道德教化的圣地,娱情悦性的乐园。戏曲在塑造民族性格、陶染社会风气、导人向善、引人致美等方面起过巨大作用。
戏曲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内容的传奇性,载歌载舞的综合性、无中生有的虚拟性、讲究规矩的程式性的审美特征,传神写意的创作方法,迷离惝恍的神秘色彩,一体万殊的艺术形态,三五步海阔天空,一翻身云山雾海,剧情一波三折,时空自由流转,起承转合,移步换景,令人神醉。
作为传统的姊妹艺术,中国画自有其独特魅力。二者呈现方式不一样,表现手法不一样,工具材料不一样。戏曲是三维呈现的空间艺术,国画是二维呈现的平面艺术。戏曲是集众智众美众力而成的大综合艺术,国画是集个人之力而完成的小综合艺术。但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样式,二者又有许多相通之处。那就是历经数百年无穷变化,也始终坚持不变的以程式规范为本体的表现方式和传神写意的美学特征。
二者共通的规律是图“真”、扬“善”、尽“美”、写“意”。
成熟的艺术形式总是具备某些程式化特征。程式化是艺术家提炼加工自己对物象的感受,使之成为艺术语言,是对自然物象的条理化、简捷化和理想化,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紧紧联系在一起。图“真”,就是将生活动作经千锤百炼转化为程式化的艺术动作,就是坚守程式和规范。正如贡布里希所说,艺术家必须在前人的认知体系上掌握语汇,从程式化的表现技法入手,才能逐渐学会描绘现实,表达情感。当程式与戏曲动作相结合,就形成了以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为特征的戏曲表演体系;以一桌二椅、一扇一鞭为象征的时空呈现方式;以生、末、净、旦、丑为特征的流派发展方式。一个出场、一个亮相,都有规定动作。从声腔、从大的皮黄、板眼,到具体的梅派、程派、尚派、荀派、张派、谭派、余派、杨派,是有各自特色和本质规定的,犹如“戴了镣铐跳舞”。
当程式与笔墨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画的词汇、语法。国画用笔之勾皴点染、提按顿挫,腾挪绞转,笔笔有法;章法布局之虚实相生,计白当黑,开合亦有讲究;立意之应物象形,以形写神,到不求形似,遗貌取神的纵心写意,都有法可循。如国画人物画,形成了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线条表现方法;衍生形成了山水画里大斧劈皴、小斧劈皴、披麻皴、米点皴、荷叶皴、云头皴、折带皴等众多山石的皴法,皴法也成为一个山水画家个人风格的重要参考。在墨法黑白象限之间,打造了积墨法、破墨法、焦墨法、泼墨法、宿墨法等程式。既丰富了表现力,拓展了不同技法,也成就了国画艺术的本质特征。
程式所具有的指示性和象外之意都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习惯、审美观念等多种因素共筑的接受土壤。程式的稳定性是戏曲和国画能够传承持续发展千年的重要因素。
传统戏曲其故事大多为表彰忠义,鞭挞奸邪的扬“善”主题,如“三国”“杨家将”“明英烈”“清忠谱”等等,有着强烈的“成教化、助人伦”的戒恶扬善的意义。晚清的刘廷献认为“传奇堪比六经,虽圣人复起,不能舍此为治”。以戏化人,以戏冶情,以戏陶染风气,成为治国理政之必要。遍布乡村集市的老旧戏台子,虽然大都破败不堪,依然可以想见过去演戏观戏的热度和广度。看戏可激发起观众大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小到“施以粥饭”“救他饥渴”的社会担当和责任。即曹植所谓“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传统国画虽以山水、画鸟、仕女画见多,但林泉丘壑,烟淡云轻;萱花荷柳,瘦鱼白鸟,以及樱眉柳腰,蹙眉颦心,笔墨濡染之间,点画纵横之际,亦寄以天下忧乐、人间至情。
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唱念做打的歌舞程式,或豪迈或婉约,无不尽壮美、优美、凄美之能事。生旦净末丑既审堂皇曼妙、温婉激越之“美”,亦审滑稽诙谐,幽默风趣之“美”。至于灯服道效之衬托,器乐帮唱之烘托,道具布景之虚实,是时间和空间,文学和表演,音乐和舞蹈,工艺和灯光的综合。让戏曲呈现听觉、视觉之饕餮盛宴。国画系绘画、书法、诗文和印章的综合,尺幅之间可展万千丘壑流泉,上下天光云影,色墨交融,气象堂皇。
戏曲、国画皆集真善美于一艺。而“写意”精神的传承是艺术本体延续的内核所需。写意即是写心,泻心中块垒,达心境之源。以形写神、悟对通神,逸笔传神、形神兼备等等,可以看出中国艺术都离不开抒情、表意和写心。中国写意精神既表现在程式化的艺术法则中,更表现在艺术语言的意象形态上。写意首先是状物之“生意”,是于心与物通,在于人与天合,写物之生意与心之深意之交融。戏曲里以一支蜡烛于光明朗照中表示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之夜,以扣门、推门、迈脚的动作表现屋里屋外的空间变换。国画里“留白”的空间布局,既是形式需要,又可表现云蒸霞蔚,江河湖海,或表现浩浩渺千里,皆可谓“以少少许胜许许多”的大写意手法。大写意是中国文化里宇宙观、自然观和时空观的一种艺术呈现,是中华审美的风范所系。
湖南是戏剧大省,有十九个剧种,谓之“十九和弦”。昆曲、京剧、湘剧、花鼓戏、祁剧、汉剧、巴陵戏、阳戏、辰河戏、傩戏、苗剧等等,风姿独特,绽放艺林。
三湘大地之众多声韵,风雅了一方水土,婉约了一方人文,陶冶了一时风尚。田汉、欧阳予倩、张庚等湘籍艺术家成就骄人,声名远播,影响至深;花鼓戏《打铜锣》《补锅》《双送粮》风靡全国,一时绝响;湘剧《马陵道》,花鼓戏《老表轶事》荣获国家最高奖“文华大奖”,湘剧《月亮粑粑》花鼓戏《桃花烟雨》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可谓好戏连台,精彩不断。
近年来,湖南大力振兴地方戏曲,复排了一批优秀经典剧目,如湘剧《拜月记》《生死牌》《琵琶记》《招贤记》,花鼓戏《刘海砍樵》《讨学钱》《喜脉案》《连升三级》,昆曲《白兔记》,京剧《大闹天宫》《对花枪》,祁剧《目连救母》、汉剧《刘备招亲》等等,又新创了一批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鲜明湖湘特色的优秀剧目,如湘剧《楚辞》,花鼓戏《蔡坤山耕田》,京剧《梅花簪》《辛追》,昆曲《湘妃梦》《乌石记》,皮影戏《人鱼姑娘》等,一时梨园竞芳,弦歌蔚起,舞台夺目。
一批“湘戏”出湘入海,登上国家舞台,走出国门,在广阔的空间里展现“湘戏”风采,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力量,塑造国家形象,成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想象飞腾的传奇故事、虚实相生的舞台表演、色彩艳丽的戏曲服饰、神奇怪诞的戏曲脸谱,引起多少海外观众和海外游子的景仰与遐想。
用“国画”来表现戏曲,这是将中国独有的最具风雅的两门艺术国粹联系在一起。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存放中国人的精神情感,表达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传递中国人的审美意趣。现今集聚湖南一批国画人物画家进行戏曲人物画的创作,为十九个剧种不同的剧目画像,国画与戏曲同框,笔墨与粉墨交辉,风雅千年,与天同光。
年11月18日终稿于彧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