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号称当今京剧第一老生的于魁智,他

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京剧艺术作为我国国粹,是长久以来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反映,也是文化传统的积淀。不仅老一辈人对这种艺术形式非常痴迷,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刻板古老的传统艺术,如何能够焕发生机、顺应时代潮流,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艺术家们的创新力功不可没。

大名鼎鼎的当今“京剧第一老生”于魁智,回首成名之路,先后师从多位京剧大师,也算是数十年雕琢、千锤百炼,终成大家,可是近些年围绕着他的唱腔,引发的争议却越来越大,两极化非常明显,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京剧别名平剧,京戏,原型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南方四大徽班进京,将汉调、昆曲、秦腔以及一些民间曲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汇成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登上了最大的舞台,主要以历史故事为表演内容,逐渐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清朝时达官贵人对于京剧名角的热爱,丝毫不亚于现在一些年轻人对偶像的追捧,同样疯狂和痴迷。光辉时刻,京剧名角可以自由“骑马进宫”、“带刀上殿”,权贵对京剧的热衷可见一斑。

最初京剧角色分得很细致,足有十行之多,后来才逐渐归为“生旦净末丑”大致五行,从他们的衣着装扮和动作上,往往一眼就能判断出来。生又分老生和小生,京剧刚刚形成的时候,老生就最受重视,是京剧最重要的行当之一。

老生又分文武,极其考验京剧演员的艺术积淀和功底。常言道“十旦易得,老生难求”,可见要把老生这角演好实属不易。今天要说的“京剧第一老生”于魁智,就是唱念做打样样精通,鲜少能把文生和武生都演绎得炉火纯青的京剧大家。

年,于魁智出生于辽宁沈阳,母亲是音乐教师,从小他就耳濡目染,对戏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10岁时,家人决定送他接受专业的戏曲学习,仅一年之后,他幸运地被沈阳京剧班学员选中,正式开始学习京剧。

于魁智的天赋开始得以展现出来,他也受到了京剧名师杨元咏、黄云鹏等的悉心教导和栽培,文武兼修,在本该贪玩的年纪,他却早出晚归勤学苦练,深得前辈们的认可,唱功也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在一众同龄学生中的表现格外出色。

13岁的于魁智,在多位名师的推荐下,担任了沈阳的现代京剧大戏《大橹歌》的主角,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废寝忘食地排练,一心想把最精彩的表现带上舞台。

功夫不负有心人,于魁智一开嗓就技惊四座,连续表演了百余场,热度丝毫不减,人们争先恐后地一睹这位“戏剧神童”的风采。转眼又三年过去,于魁智决定放弃在沈阳京剧院的“铁饭碗”,前往位于北京的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深造。

年,于魁智在火车上连续站了十几个小时终于到达北京,背井离乡举目无亲,睡过火车站也睡过桥洞,他凭借的完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顺利进入中国戏曲学院之后,他再次表现出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加上数年扎实的功底,最后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老生学员,要知道,当时面向全国仅仅招收两名而已,说他是天之骄子一点也不为过。

于魁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功房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在主学杨宝森杨派剧目为主的同时,还得到了多位文武老生教授的亲传,唱功日益精进。

师承多派,争议不止

学艺术的都知道一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于魁智虽然勤奋,但是从小到大师从许多门派,其中不乏多位名师大家,但是戏曲有别于要求面面俱到、博学多闻的艺术,它要求有鲜明的特色,所以于魁智的唱腔杂糅多个门派,相互掣肘、庞而不精,反而什么特色也没有了。这也是于魁智虽顶着“京剧第一老生”的名号,却饱受争议的症结所在了。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中,对戏曲唱腔往往推崇如玉一样温润、浑厚,各大名家们的声音特色都少不了这个特点,然而于魁智的声音和唱腔倒像是压在鼻腔里,很多观众都表示听着难受。于魁智自认为杂糅多种唱腔自成一派,然而主流审美对此却很不屑,时常将他与李维康相提并论。

不同的是,李维康的唱腔里还能明显听出张、梅、王、程等的特色,仅仅是混合而已,并没有融会贯通;而于魁智的唱腔则更类似“四不像”,什么都有,却不得精髓,令人啼笑皆非。

说起于魁智在舞台上的表现,极具代表性的就是网上流传的一段《秦琼卖马》。分析历史故事,这出戏是秦琼万般无奈之下卖掉坐骑,应该是人生失意、失魂落魄,最狼狈、倒霉的低谷期,唱腔也应该是沉郁、压抑、惋惜的情绪,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可是于魁智的腔调却是欢快激昂,大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感觉,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这种毫不考虑历史故事,将情绪与腔调完全对立的表现,在于魁智的作品里屡见不鲜。还有一段《武家坡》,应该是以慷慨激昂、决心满满的腔调,于魁智却唱得低郁沉闷、十分悲苦,时隔很久再去回味,依然觉得如鲠在喉。

天津余派研习社就曾公开抵制于魁智的唱腔,他们认为想要学好余杨的唱腔,坚决不能听于魁智,因为于魁智唱腔的很多缺点都很容易把初入门的人带到坑里。余派还常常将于魁智的作品当成反面教材教给学员,加以鞭策,这在行业内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十年磨利剑,一朝试锋芒,这句话就体现了专注力,如果于魁智能静下心来认准一个标杆勤奋学习,必然能学到精髓成为一代大家,不会引发巨大的争议了,这个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急于求成,而不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

站在审美的角度上分析于魁智的唱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的作品也从来不乏追随者。追戏曲大家犹如追星,自己喜欢的怎么看都喜欢,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只是符不符合传统审美和时代审美罢了。

于魁智还曾登上春晚的舞台,用流行歌曲的形式进行戏曲表演,传统观众都认为这是对戏曲的糟蹋和侮辱,年轻的观众们却往往觉得耳目一新,开始发现京剧、了解京剧,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说到底,其实都是对的。于魁智的忠实粉丝们将他的唱腔称为于派,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总结

“人红是非多”,顶着“京剧第一老生”的光环,于魁智的每一次舞台表现何尝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名声尽毁。尽管于魁智的唱腔引发两极化的争议,但是喜欢的依旧喜欢,不喜欢的依旧听不惯,我们也没有必要盲目跟风,去追捧或者踩低一位艺术家。

前有众多戏曲艺术大师群星璀璨,后起之秀层出不穷,时代更迭,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审美往往也在变化。现在网络技术的发达,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这也是对于于魁智唱腔争议不断的重要原因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