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悠扬,水磨调曼妙。5月15日傍晚,来自民间曲社的曲友们聚在“昆玉堂”,拍曲、练唱,共赏雅集。咿呀昆腔,余音绕梁,在昆山,这是再寻常不过的场景。
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的成功为昆曲的繁荣发展打开了一扇门。作为昆曲的发源地,昆山不遗余力守护、传承、发展,让“大美昆曲”其声久远、其音袅袅,“百戏之师”焕发出新光彩,昆曲这张文化“金名片”愈发熠熠生辉。
20年,恍若一出游园惊梦,昆曲已姹紫嫣红开遍。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句《牡丹亭》中的经典唱词冥冥中成了新中国以前昆曲现实命运的写照,明清时“姹紫嫣红”的繁华,在近世却退化为“断井颓垣”的式微,昆曲的跌宕命运似乎比水磨腔还要委婉曲折。
昆曲的春天与新世纪几乎是同时开启的,保护传承随之展开。年春季,昆山承办了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全国仅存的6支昆剧团全部参演。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昆曲在19个入选项目中名列榜首,中国戏曲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贡献得到了世界公认。申遗成功,不仅让更多人结识了这份中华文化的瑰宝,也为世人更好了解昆曲气度与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百戏之师”迈出深闺觅知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戏曲园林,欣赏盎然春色。
“是遗产,但不能让它躺在名录上,得活起来。”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昆曲的保护和传承是昆山义不容辞的责任:连续十多年举办昆曲惠民演出活动,每年举办昆曲回故乡——高雅艺术“四进”(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活动,定期举办“大美昆曲”系列讲座、知名昆曲演员分享会、戏曲辅导进基层等……
年起,昆山举办百戏盛典。三年时间,全国个剧种在昆山共展戏曲新颜,这是昆山作为昆曲发源地的现实担当。在首届百戏盛典收官后10天,昆山就出台了《昆曲发展规划(—)》,为昆曲保护与传承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规划明确实施“昆曲发展”基础建设等6大工程23项工作,推进昆曲艺术与城乡经济、江南文脉、特色旅游、城市风貌协调发展,推动昆山建设成为“昆曲之城”,让昆曲艺术薪火相传,服务惠民。
“今年是昆曲入选非遗20周年、昆曲传习所成立周年、梁辰鱼诞辰周年。”市文体广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昆山进一步通过丰富昆曲特色空间、打造新品精品剧目、优化昆曲活动品牌、强化昆曲人才培养、实施“昆曲++昆曲”工程等举措,持续擦亮昆曲文化“金名片”,精心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昆山样板。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当我们坚守传统时,我们在与古人对话,向过去膜拜;当我们开拓创造时,我们更感知到了前辈探路时的心境和活力。”5月15日晚,昆山籍昆曲名家柯军回到家乡,与曲友、粉丝以及昆剧从业人员们畅谈他眼中的昆剧创作与表演。古老的艺术样式与历史时空严丝合缝,但我们怎样从今天的水土中获取代代相传的生命活力?在柯军看来,今天的昆剧艺术工作者正化身为两个主体:一支考古队、一支探险队。前者保护遗产不折不扣,后者发展创新毫无畏惧。
昆曲在昆山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活态传承的新路径。在去年10月举办的昆山当代昆剧院成立五周年庆典活动上,原创昆剧《描朱记》首演,展现了昆曲“后浪”的发展活力。作为中国八大昆剧专业院团之一,昆山当代昆剧院自成立以来,集结了一支精锐、活力的昆曲人才队伍,以每年逾百场的演出、讲演、交流活动,践行昆曲艺术的传承和普及。院团扛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精品力作迭出:《顾炎武》《梧桐雨》两部大戏先后荣获第二届京昆艺术紫金奖优秀剧目奖、第十一届江苏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抗疫题材当代昆曲《峥嵘》获第三届京昆艺术紫金奖优秀剧目奖;青年演员主创的《描朱记》入选江苏艺术基金年度“大型舞台资助项目”……
昆山昆曲,传承有序,后继有人。“传统戏曲艺术在新时代要更好地发展,需要在人才‘传帮带’、剧目创新等方面不断作出新的探索。”昆山当代昆剧院党支部书记瞿琪霞说,“昆昆”的目标就是出人出戏出精品。其中,出人,必须在青年人才培养上真抓实干。自成立以来,“昆昆”通过传承经典剧目、创排新剧目,开讲座、办专场,进修培训、选送参赛、拜名师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激励青年演员们成才成长。在昆曲故里优渥土壤的滋养下,在弘扬昆曲艺术的实践中,青年演员们也越发自信、散发光芒。昆曲入选非遗这20年来,昆山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俞玖林、李鸿良、周雪峰、顾卫英等,不负众望,先后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昆曲人的骄傲,是昆山人的骄傲,也是昆曲青年演员的榜样和力量。
小昆班的建立为昆曲艺术的传扬积蓄了强大的后备力量。从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创办全市首个小昆班以来,全市已有21个小昆班,共培训0余名昆曲小学员,摘得朵朵“小梅花”。“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局限于培养几个昆曲苗子、排几个节目、拿几个大奖。”承担小昆班教学任务的俞玖林认为,这是一项普及工程,通过小昆班,大部分学生都能哼唱一段,让孩子们欣赏到昆曲的美。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5月14日,《中国昆山昆曲志》终审会如期举办,各路专家聚首昆山,为志书的出版建言献策。这部40万字的巨著,借助文字文献、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多种形式,立体形象、真实客观地展示了昆山对昆曲抢救、保护、整理、传承的成就。这也是昆山致敬昆曲的一份厚礼。
《中国昆山昆曲志》由国家一级作家杨守松担任主编。从结缘昆曲到全身心投入对昆曲的抢救性采访,从潜心研究到助推昆曲从殿堂进入厅堂,从《昆曲之路》到《大美昆曲》,杨守松旺盛的创作力,折射的正是昆山这座城市对昆曲重新定位、价值发现的全过程。
朱依雯是一名昆曲老师,沉醉于昆曲的百转千回,也在昆曲中找到自我价值。她与来自英国的戏剧学博士郭冉共同为昆山杜克大学的学子们授课。一个教授昆曲身段、唱念,一个讲理论;一个唱中文,一个说英文……就这样,他们在全球著名的高等学府,不经意间完成了一次昆曲的国际化传播。“因为昆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载体,应该让更多人接触、了解。”朱依雯说。昆山杜克大学不仅开设了昆曲欣赏课、唱念课,还把昆曲身段课纳入体育课程。
昆山温润的水土是孕育昆曲水磨调的母体,物阜民安是养育昆曲的温床。正如杨守松所说:“昆曲文化里面有我们的灵魂。”近年来,昆山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昆曲研究会、缘源昆曲社、昆玉堂昆曲研习社、玉山曲社、开放大学幽兰昆曲社和杜克大学昆曲俱乐部等昆曲社团开展各类活动;巴城镇“重阳曲会”、千灯镇“秦峰曲会”、淀山湖镇“江浙沪业余戏曲邀请赛”等各区镇交流赛事百花齐放;依托百戏盛典,开展昆曲故里研学游等。先人远香,而今仍酣。昆曲逐步成为群众文化新IP,指引着昆山这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昆曲六百年,最美在今朝。”昆山正努力留存、接续、壮大昆曲艺术文化根脉,结缘更多人走近昆曲、感知昆曲魅力并惊叹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记者马萍)
昆曲入遗20周年昆山昆曲大事记
二〇〇一年
五月十八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二〇〇二年
文化部授予昆山市“中国昆剧艺术促进奖”。
二〇〇三年
第二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开幕式在昆举办。
二〇〇六年
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
二〇〇八年
中国戏剧家协会在昆挂牌成立全国首家小梅花培训基地。
二〇〇九年
昆山市小梅花(戏曲)艺术团成立。
二〇一〇年
全球首套多媒体视频邮票《昆曲》首发。
二〇一一年
首届秦峰曲会举办。
二〇一二年
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首演。
二〇一三年
昆山杜克大学昆曲社成立。
二〇一四年
《大美昆曲》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二〇一五年
昆山当代昆剧院成立。
二〇一六年
首届“昆芽儿成长季”昆曲夏令营活动举办。
二〇一七年
纪念小昆班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活动举办。
“昆曲回家”——大师传承版《牡丹亭》在昆山当代昆剧院上演。
二〇一八年
昆山公布《昆曲发展规划(二〇一八—二〇二二)》。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启动。
二〇一九年
昆剧《顾炎武》获第十一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二〇二〇年
昆山中国戏曲博物馆开建。
二〇二一年
第二十一家江南·昆曲小剧场建成。
第二十一个小昆班成立。
本文来源:昆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