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闪光时刻#
美育是一种对于远方的想象。在生活中,美育往往扮演着一种诗和远方的角色。
拓璐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
主要从事戏剧文学创作与影视研究
在《艺术评论》《戏剧与影视评论》等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编剧作品:话剧《早安,妈妈》《成人童话》
《容乳与共的生活生生不息》
音乐剧《大钊先生》等
在参加完“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研习营后,拓璐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她遇见戏剧时,经历过的一次美的觉醒时刻,这个经历引领着拓老师在戏剧之路上越走越远。
拓老师说,“在那个时刻,我突然发觉文化或者说美都是相通的,不只是写在文字上的一种相通,而是以一种非常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它是如何相通,或者说是如何作用于人的生命的。”
或许正是这场相遇,在拓老师的生命中点燃了一束名为“戏剧”的火光,所以她认为美育是一种“对于远方的想象”,在生活中,美育往往扮演着一种诗和远方的角色,但人们总是被眼前的分数、名次所冲击。”她说,这就需要芭莎慈善在推行乡村美育的过程中,不断地传递一个概念——人生是漫长的,未来充满可能性,我们也应该为孩子的未来留下一点火光、一点星光。
Q1芭莎慈善:在您看来,美术教育对于教育,尤其是对于小学这个审美的萌芽时期有何意义?
拓璐老师:首先,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和释放一个孩子的想象力。通过美术的色彩、美术的造型、美术和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美术教育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过程。
其次,美术具有疗愈作用。通过绘画的方式,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跃然纸上,这其实是一种抒发和宣泄,在宣泄之后,孩子们的内心会得到一些治愈,因此美术教育也可以帮助孩子们疗愈内心。
拓老师在研习营上,分享《青少年戏剧教育实践》
Q2芭莎慈善:您经历过美的觉醒时刻吗?
拓璐老师:大学时期,我在上海看了一场戏,那场戏的名字我已经忘了,但内容令我印象深刻。它把昆曲的形式和内容跟西方的芭蕾舞和现代舞做了很好的融合,然后把这样的艺术形式嫁接在了一个女性成长的命运上。
那个时刻,我突然觉得文化,或者说美,都是相通的,不只是写在文字上的一种相通,而是以一种非常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它是如何相通,或者说是如何作用于人的生命的。所以我觉得,美或许是没有边界的,人们对于美的很多成见,是应该被摒弃的。比如说,没有什么样的美是正规的或者不正规的,没有什么样的美是高雅的或者低俗的。在某些方面,美是共通的。
“美或许是没有边界的,人们对于美的很多成见,是应该被摒弃的。”
Q3芭莎慈善:很多乡村孩子是隔代抚养的,老一辈其实不是很重视美育这件事,而只重视成绩,对此您如何看待?
拓璐老师:这个问题其实是普遍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到底是要分数还是要素质,是要眼前的利益还是要远方的想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往往对短期收益非常在意,会算计得很清楚,但大多数人对于长期收益或者长期规划是缺乏想象力的。比如对于自己1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是没有办法想象的。
“孩子们的未来还有很多可能性,需要为孩子们留下的一点火光、一点星光。”
美育在生活中,往往扮演着一种诗和远方的角色,但人们总是被眼前的分数、名次所冲击。所以,芭莎公益在推行美育的过程中,可能就要不断地向大家传递一个概念——孩子们的未来充满可能性,我们需要为孩子们留下的一点火光、一点星光,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闪耀于另一种未来的种子。换句话说,哪怕这件事情不是为分数服务的,但它有可能服务于更长远的人生,服务于孩子们的成长,成为孩子们将来面对生活的一层缓冲,或者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点点精彩。我们应该不断强化这样一种概念,淡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