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引入了公历纪年,年后“元旦”被放到了1月1日,这一岁之始似乎就在人们心中慢慢转移了,年轻人在12月31日聚在一起倒计时,而在春节的大年三十围在家人中吃年夜饭,成了新的仪式活动。对于融汇传统又生活在现代的中国人,到底怎么样过分岁这日,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小编特别采选了周作人先生谈分岁的一篇小文,看看旧时中国人(尤其是绍兴地区)辞旧迎新的那天做些什么,吃些什么。
除夕在乡下称为大年夜,亦称三十日夜,大人小孩都相当重视,不过大人要应付账目,重在经济方面,还是苦的分子为多,所以感觉高兴的也只有儿童罢了。这一天的行事大抵有三部分,一是拜像,二是辞岁,三是分岁。
拜像是筹备最长,从下午起就要着手,依照世代尊卑,把先人的神像挂在墙上,前面放好桌子,杯筷香炉蜡烛台,系上桌帏,这是第一段落。其次是于点上蜡烛之后,先上供菜九碗,外加年糕粽子,斟酒盛饭,末后火锅吱吱叫着端了上来,放在中间,这是最后的信号,家主就拿起香来点着,开始上香,继以行礼了。这行礼只有一次,也不奠酒,因为祖先要留在家里,供奉十八天,所以不举行奉送的仪式。神像是依世代分别供奉的,所以桌数相当的多,假如值年祭祀也都在本台门内,那么一总算起来共有五桌,在伯宜公去世后又多添了一桌了。这还是说的直系,有时候对于诚房的两代也要招呼,则仆仆亟拜,虽是小孩不大怕疲劳,却也够受的了。
这之后是辞岁,又是跪拜,而且这与拜年不同,似乎只限于小辈对尊长施礼,平辈的人大抵并不实行。压岁钱大概即是对于小辈辞岁的酬劳,但并不普遍,给的只是祖母和父母,最大的数目不过是板方大钱一百文而已。
分岁所有的饭菜与拜像用的祭菜一样,仍是十碗头,其中之一是火锅,称曰暖锅。暖锅里照例是三鲜什锦,此外特别的菜有鲞冻肉,碗面上一定搁上一个白鲞头,并无可吃的地方,却尊称之曰“有想头”,只看不吃,又有一碗煎鱼也是不吃的,称作“吃过有馀”。处州的菉笋,米泔水久浸,油煎加酱醋煮,又藕切块,加白果、红枣、红糖煮熟,名为“藕脯”,却读若油脯,也是必要的,盖取“偶偶凑凑”之意云。最特殊的是年糕之外必配以粽子,义取“高中”,这种风俗为别府所无,说也奇怪,到了端午却并不吃粽子,这个道理我至今还不明白。粽子都是尖角的,有极细尖的称“尖脚粽”,又有一大一小或一大二小并裹在一起的叫做“抱儿粽”,儿读作倪,大抵纯用白米,不夹杂枣栗在内。(.9)
选自周作人著钟叔河选编《知堂谈吃》分岁一节
四时饮馔
徐鲤、郑亚胜、卢冉著/新星出版社/-08/精装
根据《山家清供》《中馈录》等宋元典籍文献记载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按时令编排,囊括宫廷菜、文人菜与平民菜三级,既是食谱,也是随笔,带你共赴一席宋人飨宴。
王仁兴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04/精装
从传世典籍和甲骨文、马王堆简帛、敦煌古医书等出土文献与古炊器、古墓壁画、画像石中,辑录出一千余款历代代表性名菜的菜谱、相关记载和古菜遗迹与画面
阿蒙著/商务印书馆/-04/平装
一本关于生活里的蔬菜知识的小集子,除了介绍蔬菜的基本起源以及分化过程外,还就蔬菜对应的人文典故、烹饪方法和博物记忆等方面做了介绍
[清]王士雄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01/平装
收録日常食物三百餘種,分水飲、穀食、調和、蔬食、果食、毛羽、鱗介七類,以中醫角度,詳述食物的性味、醫用途療及食療功效等,并記録了相關食療驗方。
岁时风物
宋金龙校注;南朝·宗懔/山西人民出版社/-09/其他
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
[日]中川忠英著;方克、孫玄龄译/中华书局/-09/平装
二百年前日本关于清代乾隆时期中国江、浙、闽一带民间传统慑俗及社会情况的一部调查纪录,是日本官府直接从清朝普通商人口中得到的材料,图文翔实,是考察清代社会及中国古代习俗传承的珍贵史料。
[明]张大复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0/平装
清代戏曲作家、声律家张大复的笔记,记下自己设馆、作幕、出游的见闻,包括著名人物的言行、家乡风土人情、灾荒与兵寇、水利沿革以及昆曲的兴起与发展等。
[北魏]贾思勰著;缪启愉、缪桂龙注/上海古籍出版社/-03/精装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缪启愉先生是国内研究《齐民要术》的权威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