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巛
长三角从中古以后就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这里的每一个城市都不简单。而苏杭之间的这座不太起眼的城市,实际上有过许多精彩的故事和杰出的英才,足以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代表。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这是北宋文豪苏轼在黄州所填《卜算子·定惠院寓居作》里的句子,其后半句引用了唐人崔信民的原句,此“吴江”指吴江境内的吴淞江。那么,什么样的吴江让千里之外的东坡居士深夜还在念念不忘呢?且听云巛一一道来~~
吴江,曾经有许多名字
1
吴淞江,古称松江或吴江,亦名松陵江、笠泽江,源出太湖,是松陵镇的东太湖泄水干流。宋元明之际,吴江垂虹桥(即松陵长桥)为吴淞江第一要口,随着下游河道的日渐淤塞,清代此泄口已北移至瓜泾港。所以,现在也有吴淞江源头在松陵瓜泾口之说。
吴淞江由西向东,穿过江南运河,流经吴江、苏州、昆山、嘉定、青浦以及上海市区,以北新泾为界,上游称为吴淞江,下游则叫苏州河。
据清乾隆《吴江县志》分析:吾邑旧称始於松陵而终於吴江县。松陵建镇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年前年),松陵之名源于“地在吴淞江上,比江颇高,有若丘陵然耳。”后来,吴淞江因“松陵”而称为“松江”,“松江”就成了松陵的别名。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年)置县,又以“吴江”命名,吴江也是古吴淞江的别称。所以,这座因水而生的古城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吴江城以水为名,是典型的“水乡泽国”,有“水天堂”之称。境内地势低洼,河道纵横,湖荡棋布。八十万亩良田浸润在四十万亩绿水里,犹如水国的睡莲,浮在半透明的绿水上,田地如莲叶,村镇似莲花。波光粼粼中,诉说着美与时光、静与自由、爱与乡愁。
另外,吴江的古名、别称颇多,明弘治《吴江志》(莫旦本)有部分记载。
一曰:“青草滩”。《祥符图经》云,三国吴赤乌初,“命上大夫倪让、将军徐杰、司马领濠寨盛斌分拨地界,建渭作田,自青草滩筑塞至野和溪”。
一曰:“江阳”。据《吴越春秋》云,“越追吴兵入江阳松陵”外。“江阳”即吴江。汉时置松陵镇。
一曰:“北津”。后梁乾化元年(年),吴越王钱镠命苏州都指挥使司马福在吴淞江源头南北各筑一城,有南津、北津之称。后来南津废了,北津即为如今的吴江县城。
一曰:“笠泽”。除《左传》上载“越伐吴子(姑篾)御之于笠泽”外,唐代陆龟蒙有《笠泽丛书》,宋代有“笠泽亭”。一曰:“松江”。唐人有《松江独宿》、《松江早春》等诗,宋代有松江亭、《松江赋》及《松江》诗等。
一曰:“枫江”,唐崔信民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一曰:“鲈乡”,宋代直学士陈尧佐有“秋风斜日鲈鱼乡”之句,“知县林肇遂作鲈乡亭”。
史前家园与文明之光
2
大约距今六千多年前,吴江已是史前人类的家园,原始文化蕴藏丰富,90%的乡镇发现了原始先民生息、劳作、繁衍的活动痕迹。
考古学家在吴江的松陵、平望、同里、震泽、梅堰、桃源、菀平等地陆续发掘到上古时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重大发现,清晰勾勒出环太湖流域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的“史前文化”发展脉络,初显吴越先民的文明之光。
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年,处于母系社会繁荣期,生产力较低,社会也未出现贫富分化,陶器、石器,玉器较少。
从大量的动物遗骸中可看出,狩猎是当时肉食的重要来源,聪慧的先民利用动物的骨骸、角、牙做成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从出土的石镞、石凿来看,先民已在研究如何用石头打磨出更顺手更先进的工具。
那时的陶器均为手制,多为原始的露天烧造技术,许多具有黑皮,在中国高古陶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家浜文化是开创用玉时期,玉玦与玉璜的加工已见精细,或圆环形或半环形,玉质细腻,有些还有穿孔。
左为良渚文化的骨针
右为马家浜文化的玉玦与玉璜
左为三角形石镞,起背,有铤
右为窄长条形石凿,单面平刃
吴江桃源镇广福村遗址,惊见密集的墓葬群及大量动物遗骸。这些同一居位的不同葬式、房子废弃堆积等重大发现,为考古学家研究六千年前长江流域人类社会结构、形态提供新的研究课题。
吴江同里镇遗址,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属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崧泽文化,距今~年。这个发现,为吴江地区属于马家浜文化的广福村遗址和属于良渚文化的龙南遗址之间找到过渡环节,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崧泽文化时期,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各类工序趋向专业与成熟。陶器制作已掌握慢轮修整技术,造型多样美观。玉器选材较好,玦少见,璜增多,器表光素无纹。石器薄而规正,器形丰富,工艺已达很高水平,那时的石钺已兼具实用与礼仪的双重功能。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原始社会,钺是成年男子的象征。
良渚文化,距今~年,处于文明前夜的父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手工业发达。陶器进入快轮制,胎薄而均衡,造型愈加端庄秀丽,多了陶把、小耳、提梁等实用配件,装饰技法多样化,线条与色彩融入了实用美学与情感美学。玉器的工艺更是达到史前文化的巅峰。在太湖流域,已开始使用正宗软玉,饰以神秘的“饕鬄纹”。这种兽面纹是当时特权的象征,一直影响到商代,之后发展为青铜礼器上的母题纹饰。
在年发行的第五套20元人民币中,也赫然印有古老的饕鬄纹。钱币专家称;“这种设计源于防伪和艺术双重考虑。”
太湖流域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已有稻作农业,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原始的耜耕发展为犁耕,稻米一跃成为主要食物来源,狩猎、捕鱼与采摘成为生活补充。先民制造的农具样式更新颖实用,吴江的桃源、青云两地出土的石犁,呈等腰三角形,有三孔,厚度均匀,是良渚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农具。
另外,勤劳的人们还制作出了薄如片纸的骨匕、缝衣织网的骨针,以及各种用途的骨鱼镖、骨镞、骨凿、骨簪、骨笄、穿孔石斧、石破土器、鹿角铲、鹿角锤等。在龙南遗址,史前先民运用先进的石耕田器与发达的手工业制品,筑屋修桥、耕田捕鱼、饲禽摘果、织布缝衣,安然依水定居。
龙南遗址位于吴江梅堰,曾是个繁盛的原始村落,也是目前发现的江南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它同太湖流域众多村落一样,处在风调雨顺的肥沃土带,这里草原、沼泽、森林交错,地势平坦,四季分明,水源充沛,植被繁茂,早在五千年前已是人类生存的理想家园。
“饭稻羮香”的定居生活,使得太湖流域的人们更加有精力奋发开拓,很快迎来“良畴美柘,畦畎相望”的农业稳步发展时代,也加速带动了手工业的迅速崛起,为将来吴江的蚕桑业、丝织业“领衔于时”植入先进的种子。
春秋战场与吴地水军
3
吴江,地处太湖之滨,人们以“太湖儿女”自居,多识水性。大国争霸是春秋时期主旋律,而吴江地域恰处于吴国与越国交界的风口浪尖,是吴越争霸的主要战场。
今人有说吴人文弱,殊不知断发文身的吴越族群最初被中原民族视为蛮族,吴地人民自古好勇尚武,因为居于水,吴地的水军不论在春秋还是三国时期都是极其威猛的。由于有“兵圣”孙武的《孙子兵法》神助,吴国的步兵也是十分善战。
吴江的菀平曾发掘到一些春秋时期与东周时期的青铜剑,可见,吴江境内的古战场有过多次激烈纷争。
上为春秋青铜剑,下为东周铜剑
吴江菀平出土
在冷兵器时代,北方平原的游牧民族凭壮马驰骋沙场,南方水乡则凭高超的造船术与冶炼业打造神勇的水军与步兵。
春秋时代,吴国曾经打到楚国的国都,即现在的湖北宜昌附近,水路有多公里。如此超长距离的远攻,仍能破掉楚国,不愧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吴国主要战绩有:柏举之战西破楚、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最终在黄池之会与超级大国晋国争衡。
吴江有个“胥滩古渡”遗址,在吴江的芦墟镇,精确位置在今分湖公园北侧土山下,是吴国国相伍子胥领兵伐越处。沈遇黄的《分湖赋》有云:“吴军呼渡而南来,伍相引兵而遥跨。”说的就是:春秋时,吴越两国以分湖为界争战,伍子胥结水寨于此,在分湖中筑点将台,操练兵马与越国数次交锋。
在吴江的县衙所在地松陵镇,有三国英雄周瑜所设的水师衙门,位于城内城隍庙对面。在震泽镇,至今仍存有一个地名,叫“周生荡”,此湖荡因周瑜得名,据说荡底有周瑜之墓,相传从前曾有周瑜的盔甲等物掘出。
小说《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对周瑜刻意捏造与贬低,真实历史根本不存在“既生瑜,何生亮”一说。周瑜其实是位“性度恢郭”、文韬武略、英姿风发的好儿郎,不仅重情重义,骁勇善战,又年少得志,助孙吴创业江东。他既是吴军都督,又是联军统帅,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第一大功臣。
苏杭之间的人文之乡
4
吴江隶属苏州府。有人谈到苏州的地理位置时曾说:“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只张开的手掌,那么苏州就是这只手掌的虎口。”而吴江得天独厚的位置,无疑是这虎口最柔韧之处,俏立于经济大奶牛“江浙沪”中间,是一座融汇吴风越韵的活力之城。
她北接苏州,南近杭州,东连上海,西临太湖,境内江南运河蜿蜒流经,物产丰饶,经济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历来皆是宜居繁盛之地。我们常笑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是吴江。”
吴江有着人杰地灵的文脉传承,从古至今,人才辈出,其人文资源的博大、文化底蕴的深厚、文化氛围的成熟,离不开吴越两地(尤其是苏州与杭州)的辐射与交融。
古有:“造园鼻祖”计成(著有最古园林名著《园冶》,吴江松陵人)、“曲坛盟主”沈璟(吴江松陵人)、“天文历算学家”王锡阐(吴江震泽人)、“光学仪器先驱”孙云球(著有《镜史》,吴江人)、“莼鲈之思”张翰(吴江人)、“父子尚书”吴洪与吴山(吴江松陵人)、“边塞诗人代表”吴兆骞(吴江松陵人)、“商圣”范蠡(隐居震泽蠡泽湖)、“史学家”顾野王(著有汉字典《玉篇》,隐居松陵三里桥)、“唐朝隐逸诗人代表”陆龟蒙(隐居吴江)、“兵部尚书”沈桂芬(吴江人)、“女侠名姝”柳如是(吴江盛泽人)、“清代名医”徐灵胎(吴江八坼人)、“清代著名书画家”陆恢(吴江人)等等。
皮日休、陆龟蒙二人的《松陵集》
唯一存世的唐人唱和集
今有:“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沈同(吴江松陵人)、“教育家”薛凤昌(著有中国首部谜话《邃汉斋谜话》,吴江同里人)、“中国核武事业创始人之一”程开甲(吴江盛泽人)、“中国首位联合国国际法官”倪征日奥(吴江黎里人)、“中国社会学泰斗”孙本文(吴江七都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吴江松陵人)、“南社创始人之一”柳亚子(吴江北厍人)、“中国蚕丝教育奠基人”郑辟疆(吴江盛泽人)、“当代黄道婆与丝绸之母”费达生(吴江松陵人)、“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中国高分子化学先驱”冯新德(吴江同里人)、“中国土力学工程奠基人”黄文熙(吴江平望人)、“近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李鉴澄(吴江松陵人)、“钢铁大王”唐仲英(吴江盛泽人)、“近代统计学奠基人”金国宝(吴江同里人)、“国际篮球巨星”姚明(吴江震泽人)等等。
多元素的水文化及印记
5
吴江,这座镶嵌在苏杭之间的江南古城,水始终是她的精灵所在。
流经太湖时代、运河时代,今昔的文明交相辉映,孕育出新石器文化、莼鲈文化、垂虹文化、丝绸文化、太湖文化、县衙文化、志书文化、昆曲文化、南社文化、江村文化等独特的元素,似一部起伏跌宕的弘大巨篇,让人眼花缭乱,唏嘘不己。
垂虹桥、华严塔、鲈乡亭、浮玉洲、三高祠、太湖庙、简村、钓雪滩等或残存或逝去的印记令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正如费老所言:“逝者如斯,而未尝住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风雅雄恢古今路,沧波朝夕水天堂。吴江的水,悠悠流过千年的沧桑与风雅,依然是世人梦中的“醇正水乡、旧时江南”。
注:文中图片多数由云巛摄于吴江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馆藏。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