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戏曲文化周本周在北京园博园开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戏曲文化周历经三届,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片、戏曲文化体验的盛大节日。
今年的戏曲周以“中国梦·中华魂·戏曲情”为主题。10月23日至28日,北京36家专业院团及民间社团,将在园博园里的13处演出空间,为观众带来场演出,涵盖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曲剧、河北梆子、秦腔等多个剧种以及曲艺表演,与秋日园博园的美景相映生辉。
本届中国戏曲文化周艺术总监程辉介绍,“考虑到疫情关系,今年戏曲文化周规模虽然有所缩减,但看点仍然很多,强化了整体和点位设计,凸显出三大特色。突出专业性,坚持专业性与群众性并重;注意常态化,打造长效合作项目和戏曲辐射圈;加强信息化,借力新传播技术扩大受众覆盖面。”
京剧服装展示专业剧团和民间剧社同亮相,南腔北调齐登场
活动期间,北京专业戏曲院团将在阳光剧场将上演多部精彩剧目,突显名团名剧名家魅力。原址原貌迁移而来的明代古戏台的晋中园中,则会上演专业院团的精品小戏和经典折子戏。
这些专业演出不仅流派纷呈,也大多“学研并举”。
今年适逢“徽班进京”周年,组委会围绕“徽班进京”周年、戏曲当代发展与时代创作等主题安排了学术活动,邀请国内戏曲、戏剧专家学者和演出团队进行对话沟通。同时,继续开展青年学术论文征集、评选活动。
同时,今年也是京剧大师张君秋诞辰周年。开幕式当天上午,北京京剧院在北京园展开的流派展演,便是以《春秋配》《秦香莲》《状元媒》三部张派剧目打头阵。10月25日,国家京剧院还会在阳光剧场演出两部张派代表性剧目《望江亭》与《四郎探母》的选段。此外,今年成立60周年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也将上演《呼延庆打擂》《王宝钏》等经典剧目。
本届戏曲周上,北京诸多民间戏曲社团以及高校戏曲社团也将粉墨登场。他们将在锦绣谷明天剧场、重庆园、石家庄园、西安园、长沙园以及票友小舞台,向观众展现戏曲艺术的民间传承力量。
让观众体验“园林中的戏曲”与“戏曲中的园林”
移步换景,园林搭台,一直都是戏曲周的特点。本届戏曲周在北京园、闽园、忆江南三大特色园区,继续“度身定制”了多场演出,通过沉浸式的观演体验加强互动,让戏曲回归自然样态,让游客及观众近距离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北京京剧院对北京园实施整体打造,采用沉浸式演出、戏剧体验活动、展览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展示京剧的魅力。期间,北京京剧院将以流派展演为轴,串连起《春秋配》《大探二》《武家坡》《红娘》《玉堂春》等异彩纷呈的剧目,向观众展现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
沉浸式园林版评剧《花为媒》中国评剧院则会在闽园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沉浸式园林版评剧《花为媒》。该版《花为媒》通过重新编排经典选段、经典场景的方式,将经典剧目全新解构,让表演在移动之间与场景发生关联,观众以追随的形式,融入剧情以及园林环境。剧中的阮妈、二大妈和车柳子等人进行串场,以引戏员的身份跳入跳出,舞台上的“一桌二椅”被生活中的实景取代,对剧中人和观赏者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北方昆曲剧院打造的“爱在‘忆江南’”主题演出,依据忆江南的园林结构特点,设置了三处昆曲表演区域,按照表演剧目和周围意境分别定名为“缘”“梦”“情”,准备了《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西厢记》等经典剧目中的选段,分别演绎不同时期背景下传颂千年的经典爱情故事。妆容体验、身段教学、服饰展览等与昆曲有关的活动,也在忆江南同步展开,让游客观众多维度领略昆曲艺术。
传统戏曲搭载新技术,5G网络打造“云戏园”
本届戏曲周将继续为大众提供广泛参与、了解戏曲文化的空间,票友大赛就是重要活动之一。今年的票友大赛在往届“京剧”单一剧种基础上,增加“评剧”与“河北梆子”,形成多剧种竞演。此外,演前演后谈活动将贯穿全程,让“学术”走进观众中,形成演员、观众、专家共同品戏、聊戏的沉浸交互对话。
戏曲化妆体验另外,戏曲数字体验展将会在园博园内的梦唐园亮相。该体验展由中国戏曲学院助力打造,以“梦入梨园”为题,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进行融合。
戏曲周主场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形式,也是全国首个演出全程5G直播的戏曲文化活动——6天时间,5大剧种、26名国家一级演员,将通过12场直播在东方大剧院、哔哩哔哩、咪咕视频等平台与观众见面。
本届戏曲周还设置了多点联动常态化活动,主要包括京剧文化之旅、“戏炫生活共享小康”主题活动及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将于10月底至11月陆续开展,常态化活动将在北京各大剧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举办。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