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觅知音道不尽程十发与昆曲的故事

刘军连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26/9364968.html
图说:嘉宾合影“今日个知音喜遇知音在,这相逢异哉恁相投”,这一句《长生殿·弹词》道尽了画家程十发与昆曲之间高山流水般的情感。昨晚的程十发美术馆内,蔡正仁、梁谷音、张静娴、计镇华、张洵彭等昆曲泰斗悉数到场,与发老生前好友王汝刚、发老爱子程多多聊了许多关于发老、绘画和昆曲的故事,并表演了各自的拿手好戏,成为程十发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程十发以梁谷音唱《烂柯山——痴梦》为原型的作品曾获得过国际金奖,梁谷音还特意将表演曲目改为《痴梦》。艺术火花程十发曾说:“昆曲是戏剧中的兰花。我喜欢昆曲,正像这蝴蝶喜爱兰花一样。”发老对于昆曲的喜爱,源于他小学时期音乐老师的启蒙。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懂得了如何去欣赏昆曲,并逐渐领略到昆曲表演艺术的精妙之处。昆曲始终不渝地伴随着他、滋养着他,并时不时地被发老邀请于绘画创作中“当主演”。图说:吴双表演《单刀会·刀会》作为一名铁杆昆曲迷,发老不仅组建曲社,开展曲会活动,还曾担任昆联会早期的名誉会长。曲社取名“多多曲社”,与爱子同名,足以见得发老对昆曲的一腔热爱。上世纪九十年代,昆曲正经历困难时期,发老常常无私地对昆剧团提供帮助。曲社的每个周末也成为昆曲演员们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师母准备了咖啡、茶、小吃,每个人都要唱一段,以计镇华和程伯伯合作唱‘刀会’为结尾。多多就在旁边吹笛子伴奏,两三个小时他也能吹下来哦……时间过得不知不觉,之后大家还浩浩荡荡地出去吃饭。吃吃笑笑,真的很开心。”张静娴回忆,彼时还年轻的她常常被蔡正仁团长差着一趟趟往程家跑,有时候是去程家拿赞助,有时候是到程家拿发老写给团里的字。每次发老都要留饭,有时候把张静娴一家三口一块儿留下。张静娴说:“真的不好意思,我就说,程伯伯,今天我们一家三口都在您这里吃饭了。程伯伯就拿他亮晶晶的小眼睛看着我说,‘谢谢呐一家门哦。’”说到此处,大家发出了会心的大笑。此番登台的艺术家几乎都年逾七旬,却不约而同地称呼程十发为“程伯伯”,也许正因为谈的是“程伯伯”,艺术家们一步登上半米高的舞台时毫无迟滞,身段比在座许多年轻人尚轻盈几分。言及与“程伯伯”交往的陈年往事,早已两鬓斑白的他们脸庞上不由自主地泛起了宛如少年般的光泽。图说:昨日表演现场昆曲与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展示形式上都是用以虚拟实的手法来表现某一场景、某一动作、某一人物、某种情绪,演出是否到位在于演员对于角色的塑造程度。同样,绘画作品是否传神也取决于画家本身的修养,这修养不仅包括娴熟的绘画技艺,还有对昆曲表演艺术的了解,要使“懂戏的内行一看就知道这是在画戏中的哪一段,甚至于可以知道是戏中的哪一个要紧的节骨眼上”。每当舞台上的演员化为发老笔下的“主演”时,便是昆曲与绘画相遇碰擦出的艺术火花。创新继承昨天,同时开幕的“高怀寄古——程十发捐赠陈洪绶书画”展,解读的则是程十发的另一面。程十发曾将珍藏的件中国古代书画无偿捐赠给国家。在这批作品中,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作品是最多的,并且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本次展览共展出33件作品,除了集中展示程十发所捐献的17件陈洪绶书画精品外,还展出了丁云鹏、罗聘、任伯年、任熊、任淇、程十发的书画作品。程十发在内容形式与艺术主张上无不以陈洪绶为宗,这种传统绘画内在的生命力对今天的创作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展品既有32岁时陈洪绶纸本《墨竹图》,又有晚年的《罗汉礼佛图卷》;有人物肖像如钟馗、陶渊明,亦有历史故事如《苏李泣别》《老妪能解》。从《张笋翁像》中可以看出陈洪绶高超的写实能力及受波臣派的影响,从《索句图》足见其后期炉火纯青的高古人物画风。图说:上昆乐团参与伴奏展览通过并置与比较的方式,呈现了程十发对于陈洪绶画风的借鉴学习。陈洪绶的《和平呈瑞》与程十发的《瓶中荷女图》同属清供题材,它们从作品内容与形式上看都非常之相似。虽然《瓶中荷女图》表现的不是斑驳绚烂的青铜花瓶,但花瓶上面却借鉴了陈洪绶风格的仕女人物图。程十发常常说:“陈老莲当时非常注重世俗文化,画了许多像《水浒》那样的文学作品插图,所以在中国画如何通俗化方面,我把陈老莲看做一个典范去向他学习。”(新民晚报记者徐翌晟)记者手记发老的智慧昨晚的程十发美术馆流光溢彩,来者既非画家也不是专业的艺术理论家,他们都是真心热爱发老交情甚笃的知音,也是发老真心喜欢的人。王汝刚讲了个典故:“发老幽默乐观,年高时有人说:‘老先生,你的手有点抖了哦。’发老毫不在意:‘抖手么精神好呀,不是说精神抖擞(抖手)嘛!’”于是这个典故被王汝刚用到了滑稽表演的舞台上。程多多说,父亲不喜欢人家说他“幽默”,“因为幽默这个幽字是幽灵的幽,默呢是沉默的默,发老喜欢人家说他‘滑稽’。”图说:程多多(右)追忆父亲与昆曲那些事程十发的大智慧正是自由而性灵的表达,古今中外,民间庙堂,高雅通俗……他用智慧将之化为无形,学之为己用,又守住了中国画的底线,用笔墨和中国画独有的艺术语言挥洒在自己的画面上。这也正是艺术造诣的真谛所在。学艺术,只能学精神与智慧。(徐翌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4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