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浙里故事技艺永存涛声海风为

04:46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文蒋慎敏/视频剪辑年6月11日,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遗产日当天,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小时新闻客户端联合推出的微纪录片专题“浙里故事——技·艺永存”推出第四季(回顾前三季,戳这里)。新一季在片长制作上更精短,在内容呈现上更集中——江南仲夏,总是伴随着湿热的梅雨,有些闷蒸下的不畅,也有缥缈间的诗意。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听古琴一曲清冷旷远;听田歌齐唱嘹亮悠长;听丝竹合奏流畅委婉;听琵琶声声文雅韵长;还有昆曲水磨,婺剧高亮,温州鼓词质朴清新……第四季里,浓缩了“浙”里12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一生绝活,亦如这梅雨,已深深渗入江南文化之中。弦歌凡音——舟山锣鼓高如丰老舟山都知道舟山有个“高家班”。当地渔村出海祭神、开船、招客,都要请到“高家班”,来一套波澜壮阔的舟山锣鼓。舟山锣鼓,相传最早兴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戚家军在定海、沈家门一带抗倭驻建水寨,操练兵时,常用鼓号、军乐以壮军威。“舟山锣鼓有三种类别,吹打乐、锣鼓乐和吹打唱。”高如丰说。高如丰出身民间艺术世家,父亲高生祥精通各种乐器,上世纪初创办“高家小唱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锣鼓表演,被认为是舟山锣鼓表演及改革的集大成者。高如丰从小学艺,从二胡、板胡、扬琴到各种锣鼓,“十八武艺”样样学。“‘舟山锣鼓’最大的特点是在传统锣鼓的基础上加入了丝竹乐器,如二胡、扬琴、唢呐、海螺、笛子等。”“舟山锣鼓”表演分为“三番”,第一番表现渔民出海,祈求亲人平安;第二番是生产捕鱼,呈现劳动欢乐的场景;第三番是庆丰收,表现渔民满载归来的喜悦。在时而纵跃重击,时而浅落轻打的敲击下,舟山锣鼓表现出山的巍峨,海的壮阔,石的逶迤,沙的细腻,风格炽烈粗犷,且又动听抒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