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奖越剧女小生李晓旭伤痕的存在,就

《凤凰台》剧照

5月21日,南京市越剧团青年演员李晓旭凭借越剧《凤凰台》成功摘取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李晓旭先后获第26届、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是越剧“毕派”创始人毕春芳的关门弟子,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的跨界弟子。近日,李晓旭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聊唱词戏文,沉浸其中的她会语速变快,声调提高,因为“它们值得深挖,很有力量”;聊到剧团,充满感恩与温暖;聊起恩师,她则秒变小女孩,但聊到自己7岁的女儿,她又连说“我很愧疚”。

13岁踏入越剧的大门,尤爱“挖”戏文

李晓旭13岁考上江苏戏校,开始学习越剧毕派艺术。如果说,小时候喜欢哼唱越剧,是受母亲的熏陶,那么踏入戏校大门后,李晓旭对越剧的喜爱则更深刻,除了唱腔,更多的是唱词,“戏文当中真的有很多值得深挖的营养,非常有意思。”

谈到既往饰演过的角色,李晓旭一秒入戏。在剧团人才培养计划中,李晓旭很幸运地得到了她人生第一部原创剧目《乌衣巷》的主演机会,创作初期,团长杨庆锦经过多次与主创的交流与努力,力排众议决定采用“一人分饰两角”的表演形式,李晓旭一人分别饰演王徽之和王献之两兄弟。在年,剧团推出诗韵越剧《凤凰台》,她饰演李白,“都是历史上的大文豪,这些人物的历史咖位本来就很高,用现在的话来说,IP很大。那我该如何饰演他们呢?他们给我的挑战都很大。”

对于这些历史人物,李晓旭在摸索中发现,要用当下的眼光和审美去理解他们,然后再饰演他们。“王徽之、王献之都是魏晋时的文人才子,‘魏晋风流’这四个字,我在舞台上该怎么呈现?在剧团领导老师的指点下,我就从剧本里面去‘抠’。哎呀,跟你说,王徽之这个人真是太可爱啦,他的率性跟现在很多年轻人如出一辙。你看,‘访郗’这个戏就是从《世说新语》‘雪夜访戴’嫁接过来的,就是他那种突然劲儿上来了,要去看你,不管外面下多大雪,他都要去,一番跋山涉水到了你家楼下,突然不那么冲动了,劲儿过去了,觉得见不见的也没关系了,就连门都没敲,他又回去了。’”

纯粹从剧中人物出发,《乌衣巷》也得到了观众认可。巡演后经常有苏浙沪一带的戏迷给李晓旭发乌衣巷打卡照,他们专程来金陵乌衣巷感受“巷中诗画”,这让李晓旭很欣慰。

而今年“摘梅”成功的《凤凰台》,李晓旭面对的挑战是加倍的,“初排《凤凰台》时真的很痛苦,因为《乌衣巷》里的两兄弟令人印象深刻,短期内我要再演一个文人,专业领域上不能让观众感觉有表演上的重叠。”为此李晓旭查看了大量古籍,包括了解唐朝风俗、熟读李白诗词,再从影视剧、话剧、舞剧里去找李白,“一通功课做完,我发现,李白既是诗仙,其实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我抓住这一点去思考去突破,观众也会觉得有温度。”

“拼命三郎”对自己最狠,身上的伤总在提醒自己该练功了

理解角色是一方面,而唱腔、技艺则是另一番功夫。李晓旭是公认的“拼命三郎”,一般来说,除了团里的基本训练,李晓旭吃完晚饭都会继续去排练场。问起她到底有多狠?苦不苦?她淡然一笑说,每个行当都有每个行当的苦。

作为越剧女小生,李晓旭身高没有优势,可她想要追求更好的玉树临风,风流倜傥的舞台呈现。于是她特别订做了高靴——从外面看有三寸半高的底,实际上,在内里还有三寸半的内增高。穿上这样的订制厚底高靴,调动台步的难度必然加大,对膝盖的伤害也更大。

比如,《凤凰台》中有一段“追舟”表演,是在韵律中边舞边唱,这里对台步的要求非常高,李晓旭对自己的要求是——前褶纹丝不动、后褶飘移起来,达到视觉上的“水上漂”效果。所以每次到排练场,她圆场起码走上几十圈。记者看了不少李晓旭练功的视频和照片,一脸汗水,满脸坚毅,其中的辛苦自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但她认为作为一名戏曲演员,这是最基础的训练。

采访时她摸着膝盖说,经过这几年不断的排演任务,至今腿上的伤痕印迹都还在,“其实跟你说这些伤,并非想炫耀,伤痛是每个演员都有的。而伤痕对我唯一的作用是,它时刻提醒我要开始练功了。”

李晓旭的刻苦精神也不止在练功上。13岁孤身一人从宜兴来南京上戏校,就养成了她的独立坚强和不怕吃苦。17岁进入南京市越剧团,她便被团部推荐给越剧“毕派”创始人毕春芳。她格外珍惜机会,那时每周她都独自乘坐绿皮火车去往上海,向毕先生请教学习,然后再独自坐火车返程。她记得,回来的那列车,是开往乌鲁木齐的K字头列车,到达南京的时候,都是午夜。这样的旅途持续了一年后,毕春芳提出收她为徒。

拜师毕春芳和石小梅又得竺小招指点,有幸被三只“大手”托住

说到毕春芳,李晓旭的语气顿时又轻又柔,“收我时毕老师已将近80岁,她跟我的年纪相差了一个甲子,60年。其实她最宠我咯,但她对我的那种宠不是抱在怀里宠上天,是对我的为人与技艺指点上。她很严厉,从不夸我。”生完孩子后李晓旭给毕春芳打电话说,做完月子后两个月她就开始练功啦,结果毕春芳说她生孩子一个月后就去香港巡演了呢,“毕老师总是教导我要脚踏实地学习艺术,不要骄纵”。

毕春芳给李晓旭上的第一堂课是,“做演员,要耐得住清贫”。李晓旭说,这个“清贫”,是一种舞台上、下的清贫。舞台上,一开始没有花团锦簇,不是众星捧月,可能连“星”都算不上,但要耐得住心灵上的清贫。而台下的清贫则是,如果不努力,可能连上台的机会都没有。

“毕老师其实不关心我的比赛成绩,她在乎我的平常表现。”年,29岁的李晓旭凭着毕派代表作《玉堂春》拿到了“白玉兰”,她去毕老师家汇报,毕老师只淡淡地说:“哎呀,这个奖拿得太早了,你千万不能骄傲啊!应该再锤炼锤炼,要感恩团里每一位为戏付出的人,还有要多去跟观众零距离演出,尤其要去农村实践。”李晓旭笑说,教导完这些,她又让阿姨打开冰箱,把早就准备好的红烧肉和宁波汤圆拿出来,给我做好吃的。

“她牵着我的手在艺术道路上走了10年。今年我拿到了梅花奖,我知道,如果毕老师还在,肯定还是不会表扬,会继续严词教导,但我知道她会很高兴。”李晓旭说,将毕派艺术好好传承下去,令毕派艺术在舞台上鲜活着、生长着,是她最大的责任。

“在被一双大手放下时,我又被另一双大手抓起,真的很幸运!”当年年事已高的毕春芳无法在身段表演上给李晓旭更多指导,就叮嘱她找一位昆曲老师学学身段。在市演艺集团和越剧团的大力支持下,年,李晓旭终于跨界拜在昆曲名家石小梅门下。这样的跨界拜师,其实不多见。“这一切,我很珍惜。”跨界学艺的经历,对李晓旭的越剧之路助力良多,石小梅教给了她很多昆曲“法宝”,包括身段,表演节奏的把控,眼神里的内涵。在《凤凰台》的表演中,剧组团队大胆创新,将昆曲身段以及念白节奏的细微妙处,恰到好处地融入越剧,大家齐心协力塑造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越剧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随着悦耳悠扬的丝弦伴奏,明朗豪放、富有弹性的唱腔飘出,李晓旭踏着那流畅自如的台步,潇洒飘逸地出场,台下观众不禁恍然:“李白来了!”

《乌衣巷》中李晓旭展现了两腔,即南京市越剧团的品牌流派“竺派”和李晓旭的师承流派“毕派”。在竺派的学习道路上,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派传人竺小招给予了她悉心教导,“竺老师为了教我,风雨无阻,经常从早上9点开始,到子夜才‘放过’我,她那种对艺术的追求和坚韧状态也深深感染了我。”

从艺22年,李晓旭经历着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变革。这些年,南京市越剧团大胆地起用年轻主创和主演,用耳熟能详的经典、青春靓丽的舞台形象、悠扬婉转的唱腔、优美时尚的舞台呈现,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用团长杨庆锦的话来说,用越剧讲好南京故事,是我们的追求,希望更多的人为越剧、为金陵所倾倒。”

快问快答

你日常也会从古装影视剧中“取经”吗?

会。比如我很喜欢《大秦赋》,会研究演员表演的细微之处。

你的粉丝都喊你“晓哥”,你喜欢这个称呼吗?

是的,我的粉丝很暖,他们有时会来后台看我,也经常开展志愿活动,比如演出前引导观众,送周边小物品这些。

那你对女儿也很“哥”吗?

我对女儿很柔软的。不过我又很“愧疚”,我没有很多时间陪她。她才7岁就去上寄宿制小学。其实我很不忍心,在她住校的第四天,我忍不住去学校看她,她刚洗完澡,身高还没有浴巾高,我看挂浴巾的钩子有点高,就帮她挂,结果她说,妈妈你挂错了,那不是我的位置,然后自己踮起脚换到了对的钩子上。我很惊叹,几天没见,那个在家天天喊“妈妈妈妈”的小娃就有点不一样了。而且她还跟我说,她爱我的时间比我多,因为她从一岁就开始爱我,而我是从20多岁才开始爱她。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扬子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