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崔树泉说故事”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川剧剧目十分丰富,是川剧所具有的一个突出优势。《川剧剧目辞典》共收入剧目词条余条,其中有本及存目的传统剧目余个,建国后改编及创作的剧目余个。这个数字并不包含“大跃进”时期上演的许多昙花一现的剧目,广大地方剧团上演的不少应时性剧目也不包括在内。川剧剧目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川剧剧目辞典》一是来自于古老戏曲的经典剧目。南戏北曲、明清传奇的经典剧目,大多在川剧中得以传承,如南戏的代表剧目《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来自于元曲的《汉贞烈》《窦娥冤》《智斩鲁斋郎》《西厢记》《谭记儿》等。昆曲在中国流传年之久,虽然自清代中叶花部兴起而逐渐衰落,但其大量优秀剧目却在川剧中传承下来,如《长生殿》《牡丹亭》《焚香记》《绣糯记》《玉簪记》《红梅阁》《铁冠图》等,这些剧目后来在川剧中逐步改用高腔演唱。时至今日,川剧还保留着约40出昆腔折子戏,代表剧目有《文武打》《醉隶》《议剑献剑》《春香闹学》《苏秦封相》《大小游湖》《双下山》等。
《荆钗记》二是随多种声腔传入四川带来的剧目。川剧主要有五种声腔,其中高腔在川剧五大声腔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高腔剧目数量在整个川剧剧目中占70%以上。其剧目来源渠道较多,情况较为复杂,如弋阳腔的目连戏,青阳腔的“江湖十八本”,以及川剧所谓“五袍”、“四柱”等,便是川剧高腔最基本的“通江”剧目。川剧的“江湖十八本”是指:《荆钗记》《幽闺记》《彩楼记》《玉簪记》《白罗帕》《白鹦鹉》《放白蛇》《百花亭》《葵花井》《五桂连芳》《三孝记》《聚古城》《全三节》《中三元》《渡蓝关》《铁冠图》《上天梯》《汉贞烈》,与其他一些高腔剧种如赣剧、湘剧等大同小异。
《玉簪记》川剧的“五袍”、“四柱”、“高腔四大本”亦多是随弋阳诸腔传入。高腔四大本是指:《金印记》《琵琶记》《红梅记》《班超》(《投笔记》),这些剧目来自于南戏或昆曲,后来改用高腔演唱。五袍为:《红袍记》《白袍记》《青袍记》《黄袍记》《绿袍记》五大本头戏。四柱为:《碰天柱》《炮烙柱》《水晶柱》《九龙柱》或《五行柱》四个大本戏。川剧的胡琴、弹戏两种声腔分别由皮黄、陕西梆子演化而来,同时将皮黄、桃子声腔系统的数百个传统剧目带入了川剧,如大量的列国戏、三国戏、包公戏等主要来自于皮黄、梆子声腔。
《红梅记》川剧艺人习惯将《春秋配》《梅绛亵》《花田错》《苦节传》称为“弹戏四大本”,传说这些剧本曾经过清乾隆年间川籍大学士李调元整理改编,增加了一些关目,成为川梆子的代表剧目。川剧中的灯调,主要来源于四川地方的灯戏,灯戏以小戏为主,大约有多个剧目,进入川剧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数百年来常演不衰的有《裁缝偷布》《五子告母》《出天行》《驼子回门》《请长年》《小放牛》《打花鼓》《烧窑封宫》等。此外,川剧中还有少量的吹腔剧目如《乌龙院》《武松跑报》《翠屏山》《堂会三拉》《桂枝写状》等。
《花田错》三是巴蜀文人的原创剧目。是否拥有本剧种的原创剧目,以及原创剧目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剧种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晚清以来各个时期,川剧都出现了有影响的剧作家,从20世纪初期的著名作家黄吉安算起,晚清的翰林院修撰川籍人士赵熙,清末进士尹仲锡,民国年间的社会贤达冉樵子、刘师亮,30至40年代擅长时装戏创作的刘怀叙、王治安,50年代以改编传统戏著称的徐文耀、吴伯祺、赵循伯、李净白、何序以及才华出众的李明璋,到80年代以来在全国有影响的剧作家魏明伦、徐案、隆学义、谭储等,一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以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创作或改编出数以百计的优秀剧目,成为川剧剧目中一个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谭记儿》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大规模的川剧剧目鉴定工作,整理、改编出多个传统剧目,其中以《谭记儿》《拉郎配》《鸳携谱》《乔老爷奇遇》《御河桥》《萝卜园》《一只鞋》《柳荫记》《焚香记》《彩楼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剧目享誉中国剧坛,奠定了川剧为中国大剧种的历史地位。以川剧聊斋戏为例,据笔者统计,川剧大约有来源于《聊斋志异》的剧目余个,这在中国戏曲剧种中是绝无仅有的,虽然几乎所有的戏曲剧种都可以演出聊斋故事剧,但在剧目数量的众多,题材内容的丰富,思想立意的独特,舞台呈现的奇妙怪异,形象塑造的独特鲜活,反映生活的广度及深度诸多方面,川剧聊斋戏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剧种,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
《焚香记》四是川剧艺人改编、创作的剧目。地方戏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历代川剧艺人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神奇精妙的特技绝招、表现手法,各展其技,异彩纷呈,形成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剧目。川剧艺人改编和创作的剧目具有动作性强、观赏性高、台词少、唱段少的特点。其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大量以表演见长的折子戏。例如《白蛇传》,全国所有的剧种都可以演出,各有所长,京剧的《盗仙草》最为出色,而川剧则以《水漫金山》享誉戏曲界。这一折30分钟的剧目,以传奇的戏剧构思、怪异的角色造型、仿真的动作特征、神奇的特技绝活为众人称道。白娘子为救出夫君许仙,与还原为男身的青蛇一同到金山寺向法海索还许仙,双方由此发生一场激战。
《盗仙草》白娘子率领众水族,鱼、虾、龟、蟹、蚌运用各自的武器与对方打斗,法海手下派出了各有绝活的哼哈二将、风火二神、护法韦驮、紫金饶钵等等,他们各怀绝技,吐火、变脸无所不能。又如来自清传奇的《玉簪记》,各古老剧种都可以演出这个剧目,其中陈妙常追赶潘必正一场,在大幕戏中仅是过场戏,但川剧却发展出《秋江》一折,成为川剧中以行船走水为表演特征的喜剧剧目。京剧曾移植《秋江》,却没有川剧演出的那种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喜剧效果。川剧还善于移植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为其所用,比如《柜中缘》原为柳子戏剧目,20世纪50年代被移植为同名川剧,充分发挥了川剧娃娃丑、花旦和摇旦的表演优势,成为一出优秀喜剧保留剧目。这便是川剧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川剧艺术为何长盛不衰,深受观众喜爱之奥秘所在。
《秋江》从上可以看到,川剧中有数千个来自于不同声腔、不同剧种的剧目,它们进入川剧的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一些剧目原本是以昆曲、棉子、皮黄腔演唱,后来逐渐改用高腔演唱。其中一些原本就是高腔系统的剧目,在川剧的形成过程中,在剧本结构、演唱形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川剧高腔所特有的帮、打、唱的结构形态。同时,川剧的多种声腔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锣鼓节奏和表演风格。迄今为止,川剧中的本土原创剧目大约占全部剧目的二分之一,这部分剧目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晚清以后。与传承剧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更多地体现了四川的人文精神和风土人情。对此,我们只要读一读赵熙先生编写的《情探》以及黄吉安、刘怀叙、李明璋、魏明伦先生编写的大批剧本,就能从中体会到川剧剧本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