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购得资深编辑孔相如与“张氏四姐妹”中的二姐、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夫人、被人称为“最后的闺秀”的张允和先生来往信件一通,细读之后,不由被其中披露的信息、洋溢的亲情、弥漫的书香所打动。
一、张氏四姐妹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宋氏三姐妹”,其实“张氏四姐妹”,同样不同寻常。张氏四姐妹也称张氏四兰,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校长张冀牗的四个女儿。张氏原籍安徽合肥,后居苏州,曾祖父系清末合肥籍的淮军主将张树声,作过直隶总督和两广总督,是李鸿章的得力干将。因其父母酷爱昆曲,遂特请家庭曲师为子女们拍曲,而最有成就的是四个女儿(儿子张定和亦擅曲)。
其中大姐张元和,系小生名角顾传玠的夫人(后旅居美国);二姐张允和,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夫人;三姐张兆和,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四姐张充和(小妹),是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傅汉思教授的夫人,著名诗人卞之琳对其暗恋甚久。姐妹四人情系昆坛,毕生为昆曲事业而奔走,不遗余力。张氏四姐妹还与胡适、章士钊、叶圣陶、巴金、沈尹默、卞之琳等众多名人交往甚从,轶事甚多,并且皆能长寿,最短的也活了九十几,最长的妹妹充和活了岁。而二女婿周有光,更是活了岁。
二、家庭刊物《水》
这是一份自家人写、自家人印、自家人看的中国独一无二的刊物,从来没有哪一份家庭刊物象张家《水》一样,流动88年,堪称史上最牛家庭刊物。
《水》,年创刊于苏州九如巷,其时,张家已几度搬迁:先是民国元年(年)自合肥迁上海铁马路图南里,年又自上海移至苏州,住寿宁弄8号,几年后搬进九如巷3号。风华正貌的姐弟们在家中浓厚的文化熏陶和新式学堂的新知识陶养下,成立水社,创办《水》刊。每月一期,持续到第25期时,因姐妹兄弟们先后离家求学、工作流散各地,遂停刊了。66年后,在二姐允和的倡议下,得到海内外亲人的热烈响应,于年在北京复刊,允和任主编,兆和任副主编。到第13期时,转由寰和主编,在苏州出版。发行数量也由复刊之初的25份增至现在的份。这份被老出版人范用誉为“本世纪的一大奇迹”和“世界之最”(最老的主编和最小的刊物)的家庭刊物里,涉及了自清末两广总督、淮军创始人之一的先祖张树声、父亲张冀牖、和字辈十姐弟、以字辈子女和孙辈、重孙辈七代人,文体包括诗词、随笔、书信、书法、绘画、摄影等。作者绝大多数为家族成员,但亦有少数外人回忆、讲述张家姐弟的文章(如高翔的《张充和的印章收藏》、卞之琳的《合璧记趣》等)。
三、孔相如与张允和的交往
孔相如,江苏徐州人,年南京大学法学院肄业,年北京大学工学院肄业,后在北大中国语言系学习,55年毕业后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年援边到内蒙,先后于内蒙古教育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任职,业余爱好写作,与周有光张允和夫妇交往甚密。
年3月2日,孔相如写了《前尘往事续新编》一文,回顾了复刊后张氏《水》的内容,请张允和过目,次日,张先生回信,6日,孔相如收信。年5月29日,孔再次寄信给允和,请其代找报刊投稿。现将孔相如所写《前尘往事续新编》全文附下:
前尘往事续新编
孔相如
新桃换旧符的时候,接到张允和先生惠寄的《水》复刊第四期,旋即欣悦地捧读,斗室顿时充盈着江南的书香。
苏州张家姐妹兄弟于盈头霜雪之年,由二姐允和牵头,于年10月,续编了66年前停办的家庭刊物《水》。乐水的智者们编出典雅、至情、质高的纯文学刊物,迄今已出版了复刊1-4期。虽不公开发行,讨《水》者颇众,引起了文界的瞩目。早年在北京住过沈从文家中的巴金先生,也让女儿写信问沈从文夫人、三姐张兆和女士要《水》。三姐兆和打电话向允和说知,允和现在已复印给他,推崇、介绍《水》的文章,公之于世的已有十四、五篇。
岁月不减寸草心。写父亲张冀牖(字吉友),是二姐允和多年的一个心愿。她亲自写文、向亲属征稿、收集材料、整理出清末光绪、同治年间张家文信,这些祖辈的手书原件,都是近代史上的珍贵资料。第四期上在《叶至善给允和信》一文中,至善先生转达父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允和的建议。叶圣陶说:“张老先生(指张吉友)很了不起,他自己出钱办学校(指20年代,在苏州办乐益女中),把许多外地青年请到苏州来教书。他大概不知道他们是共产党员(指侯绍裘、叶天底、张闻天等早期共产党员)……共产党从此在苏州有了立足的地方……张老先生教育女子很有见地,也很有办法……应该给张老先生写一篇比较详尽的传记……请你们兄弟姐妹商量商量,快点收集材料,快点动笔。”
复刊1-4期发表的有关张吉友的文章与材料已有12篇。允和《看不见的背影》和《一封电报和最后的眼泪》,余心政《启蒙教育家张冀牖》,刘文思供稿的《张宗和日记摘录》。复印件有:《张冀牖诗词.寿周企言》、《张冀牖词.送周有光远行》、张吉友《为乐益同学录写序》、张元和《慈父》、张寰和《爸爸办乐益》、张一麟《乐益女子中学十五年》、韦布《追忆张奇友(即张吉友)上》等。
韦布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昆曲《十五贯》电影的导演。韦布经常随姐夫张吉友看昆曲,便喜欢上了昆曲。他从张吉友的仪表、教养、藏书、看戏等方面,详尽地追忆了张吉友。从写张吉友的诸文中,可看出张吉友先生在五四运动前后,大量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和进步人士,尤其是接受蔡元培“教育救国”思想,独资创办乐益女中。乐益女中的校训为“蓄意办女学,助长女权”、“为民族社会,切实服务”。张吉友尊重个性与女权,倡导为民族社会服务,这在当时,实在是了不起的。乐益女中办了十六年(-),至卢沟桥事变停办,共培养了学生千余人。中共苏州党部(负责人叶天底),就是在乐益女中成立的。张吉友先生是一位具有近代启蒙教育思想的爱国教育家,也是一位进步的社会开明人士。
远在大洋彼岸的大姐张元和,在《慈父》一文中,缅怀了父亲对她儿时、青年时的教导以及请家庭教师教育她和弟妹的情况。二姐允和在《看不见的背影》一文中,回忆了父亲于年逝世的情形。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张吉友逃难到合肥、六安到霍丘,吃了日军放毒的井水,患痢疾去世,时年49岁。
允和在《一封电报和最后的眼泪》一文中,记叙了大姐元和打来电话,报告父逝噩耗,以及年大大(即母亲)难舍子女,含泪病逝。父逝母丧,生离死别,情何如也。岁月流逝,往事依依。张家姐妹及兄弟垂暮思亲,泣血忆念,撰文表寸心,思报三春晖。新出版的第四期《定和来信》一文中,著名作曲家张定和写道:“我却总在惦念着已经离世的亲友们和养育我们的乾乾们(即保姆们)。因此,我把六十多年前,为充和四姐诗《趁着这黄昏》作的曲子改写了一下(原作于年),投寄给《水》,用以悼念所有故去的亲友们。《趁着这黄昏》,张充和词,张定和曲,是一首独唱曲。张充和后美国定居。三十年代肄业于北大国文系的高材生张充和女士写的新诗《趁着这黄昏》共16行:“行到那薄暮的苍冥。一弓月,一粒星,似乎是她的离魂……行到那衰草的孤坟。一炷香,一杯水,晚风前长跪招魂……”诗境如水墨画,诗情馥郁浓烈,充沛人间天上。
第四期上发表的《温柔的防浪后堤》,小标题为:“蓝蓝的天、甜甜的水、飘飘的人、软软的石头”,这是一篇允和女士写她青春华年时“初恋”的文章。年,一个秋天黄昏,“有两个人,不!有两颗心从吴淞中国公学大铁门走出来。一个不算高大的男的和一个纤小的女的。他们没有手挽手,而是距离约有一尺,并排走在江边海口。他和她互相矜持地微笑着,他和她彼此没有说话,走过小路……脚步声有节奏地弹奏着和谐的乐曲”。人物、心态、情节基本写实。主要写两位五四时代新青年的初恋之情。行云流水的文笔,洋溢着鲜灵灵的初情。如果以“灵犀初心,碧海青天共鉴;柔情似水,顽石感应失性”加以评论,不免有着传统的味道。允和此文的特点在于反映了受五四运动洗礼、出身书香门第的江南青年知识分子,受新文化思潮熏陶后,初创的新式初恋模式。文中写道:“他从口袋里取出一本英文小书,多么美丽的蓝皮小书,是《罗米欧与朱丽叶》。小书签夹在第某幕、第某页中,写两个恋人相见的一刹那。什么‘我愿在这一吻中洗尽了罪恶’(大意),这个不怀好意的人,他不好意思地把小书放进了口袋,他轻轻用右手抓着她的左手……”文中所写主人公,阅读的是英文莎翁名剧。他欲扮演剧中主角,终于没有勇气。岂不可以说这是五四潮流与旧思想残存相融会,显露着崭新心态萌芽的恋爱吗?统观全文,不能不说这是篇高品位、清纯、妙笔奇绝的佳作。
允和女士让初识数月的孙女曾蔷写篇《石堤后记》,表明掸去搁置尘封,展现69年前的初恋往事,今天在《水》上发表是小孙女的“逼迫”行径。曾蔷小姐写道:“初次看到这篇文章,奶奶悄声告诉我:爷爷不让发表。我跑去问为什么?爷爷白晰脸上微微泛了红,羞涩地说‘多不好意思’,说着说着头低了下去。我不甘心,过了几天再去问,爷爷终于同意在《水》的第四期上刊出”。在这里,曾蔷为奶奶写的“青春初恋”,补上了“白首偕老”之年的精彩一笔。报刊上曾登有文章的漫画,文为叶至善写,发表在《新民晚报》,画乃丁聪作,披露在《光明日报》,他们皆冠允和夫婿、著名语言文字专家周有光先生以“新潮老头”之美称。有光新潮,名实相副,尘封《石堤》问世;允和开明,童心永驻,美文初恋恒新。新潮与开明是统一的,因为防浪石堤上的石头是“既轻软而又温柔的”直至天长地久。
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