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家粮仓赴一场《牡丹亭》的夜宴
“看厅堂版《牡丹亭》,曲子一响起,我就已经热泪盈眶!我们今天已经失去了古典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失去古典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那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细腻精致和可堪玩味!”这段话是于丹在皇家粮仓看完昆曲《牡丹亭》后的感言。于丹还说:“能够把《牡丹亭》这样从从容容闲闲雅雅听下来的人,会觉得魂魄随着杜丽娘去梅边柳下有这样一番流连,在面对匆忙生活的时候,你起码知道还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参照。”于丹是懂昆曲的,当然也懂《牡丹亭》。要不然也不会“曲子一响起,就已经热泪盈眶!”
我何尝又不是呢?而且每一次都是!
自从4年前得知皇家粮仓上演《牡丹亭》,就想着有朝一日能一饱眼福。其间,虽然来去京城N次,却都阴差阳错,没有赶上她的档期。直至今年2月25日,我应邀去北京主持“中国(北京)文化与财富高峰论坛”,因为正好是周末,便不顾一切地奔向了皇家粮仓。
看戏前,先在拥有年历史的皇家粮仓内享用了一份牡丹宴。这份牡丹宴有人称作是“皇家夜宴”。说到夜宴,不由得想起李后主时代的《韩熙载夜宴图》:一边是美酒佳肴,几位文人雅士推杯换盏;一边是乐音绕梁,数个妙龄女子抚弄笙箫。而眼前的情形真有点像《夜宴图》的再现。坐在皇家粮仓的餐厅中,未闻丝竹管弦,就已经酣醉在身边的一砖一瓦里。餐桌错落在年前的梁柱与裸露的砖墙之间。自助式菜品虽不奢华,但足够精致,与餐厅的环境相得益彰。
用完牡丹膳,领一本精美的宣传册,便移步隔壁的剧场。说是剧场其实更像个宽敞的客厅,只是这客厅沉淀着六个世纪的岁月风尘。观众席只有6排坐椅共60个席位。演员、乐队和观众都处在这个偌大的客厅里。没有高起的舞台,也没有层层的布幕,演员与观众之间因此少了很多“演”与“看”的身份差异。
晚上7点30分,灯火暗灭,演出开始。幽幽笛声在身后响起,一位明朝装束的老人悠然吹着笛子,从观众席后面的阁楼走出,引领现场的目光聚焦舞台。于是,舞台上灯光渐亮,水袖飘舞,杜丽娘穿过时空隧道款步而来。近两个小时的演出,舞台上下时而花瓣飘落、时而雨滴洒落、时而又蝴蝶飞舞……再加上演员的扮相,刺绣的戏服,古装的琴师,明式的家具,一切都是那么的唯美惊艳,让人情不自禁地为之心迷神醉。
我不仅惊艳于演员的表演,更惊艳于主创人员对文化与美的独特创造。我的座位旁边有一个直径1米见方的玻璃鱼缸,里面游着红色锦鲤。《惊梦》一场,风吹花落,红色的玫瑰花瓣就从鱼缸上的房梁纷纷飘下,落在我的衣服上、座位边、鱼缸里。《离魂》一场,秋雨寂寥,梁上又哗哗泄下水帘,细小的水珠从鱼缸飞出溅在我的皮肤上,这种凉意仿佛是对杜丽娘悲情的呼应。而到了最后一场《回生》,衣袂翩翩的杜丽娘从后场走来,从观众席间飘过,长长的红色披风带起一缕轻风,在她身后绵延成一条红毯。有情人终成眷属,四位花神打开一个小盒子,数十只专程从云南空运而来的彩蝶翩翩飞向观众……
每次看《牡丹亭》都恍若隔世,而现在,那一挥袖,一低眉,一颔首,一笑颦,就在身边,仿佛自己也回到汤显祖生活的四百多年前,在一个简单的空间里感受爱情传奇的力量。
一晚昆曲听赏,回味无穷;一曲惊情迷梦,心神摇动!
看完《牡丹亭》,一时回不过神来。见到一旁已经卸了妆的笛师,情不自禁地向他报之以鞠躬之礼。又想到八个章回的起始,都由一位身着明代长衫、头戴黑漆方巾的儒生,用毛笔在灯笼壁上写下“惊梦”、“言怀”等剧目,就想寻到那位儒者,也给他鞠一躬,表达我由衷的敬意。目光扫寻处,柳梦梅与杜丽娘身着戏服,正站在舞台中央,很友善的与观众合影。我走过去,觉得转身颔首,连空气也凝成了绝叹。
这就是皇家粮仓的《牡丹亭》,这就是等了我年的文化夜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