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可能大家不一定熟悉,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更是从来没听过。其实,昆曲,又名昆剧,顾名思义它源自于江苏的昆山,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面,属于比较古老的剧种之一。今天,小编就从一位昆剧从业者的身上,来了解一下我国昆剧发展的兴衰路。
年6月,在国家的倡导和安排之下,一个全新的国家剧团“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挂牌成立。当时,这使得有着多年历史濒临消亡的昆曲艺术,得到了一次焕发新生的机会。当时,国家领导人亲自任命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男旦韩世昌为剧院的院长。
这一年,23岁的丛兆桓,也接到了从民族舞团调入北昆学习昆曲的调令。然而,接到调令的丛兆桓,却极不情愿。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名新文艺工作者,唱戏是旧文化的体现,所以他内心极具排斥。没有想到,他从此竟与这门古老的艺术,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丛兆桓,昆曲演员、导演。小编要是提起他的女儿,想必大家一定略有耳闻,那就是曾经家喻户晓的演员丛珊,就是当时风靡一时的电影,《牧马人》里面的女主角李秀芝的饰演者。而丛兆桓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昆剧演员,他见证了昆曲半个世纪的风雨跌宕。
精严雅致,一唱三叹的昆曲,几乎包含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全部神韵,它形成于明朝中期,曾经传遍大江南北。那来自苏州婉转的笛声,是中华民族整整痴迷了2个世纪,并在康乾盛世期间,达到了辉煌。
随着时间流逝,到了嘉庆、道光的时候,中国戏剧界形成了一个“花雅之争的局面。当时,国内的地方戏异军突起,景象十分红火,其中包括:梆子、皮黄、京剧等多个剧种,齐聚一堂。然而,在这激烈的竞争当中,只有昆剧可谓是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
小编记得胡适曾经说过,昆曲不能自保于道咸之时,决不能中兴于既亡之后。若干年以后,想不到竟然被胡先生一语成谶。
年,北京解放的时候,国内没有一家昆剧团出现在舞台上,可以说昆曲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虽然,昆曲艺术还在一些艺人的身上保留着,但是没有了剧团的支撑,这些昆剧从业者就意味着失去了上台的机会,也就没有了给群众唱戏的机会。
据说,首任北昆剧院院长的韩世昌老师,当时已经很久都没有上台唱戏了。平时,他一直在东直门一带一个叫白烟儿的小庙旁边的胡同里,在那卖烧饼。而表演艺术家白云山老师,则在中山公园里面,卖大碗茶。由此可见,昆曲落魄到何种程度。
北方昆曲建院以后,剧团组织的第一场演出就是与梅兰芳合演的《牡丹亭》,梅兰芳演杜丽娘,而剧中的小姑娘春香,则由已经60多岁的韩院长出演。舞台上梅兰芳和韩院长可谓是珠联璧合,非常精彩。而此时的丛兆桓,刚刚开始学习昆曲,在剧中饰演16个花神之一。
演出,获得极大成功,面对鲜花和掌声,潦倒半生的主演韩院长,心情难以平静。此刻,不禁让他想起一副对联:
上联:不惜歌者苦;
下联:但伤知音稀;
北昆建立的第2年,刚刚有点起色的昆剧,大跃进就开始了。平时昆剧院里飘荡的悠扬笛声,也被热烈的建设号角给打乱了。刚刚学习昆剧一年的丛兆桓和其他新学员,都被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昆曲的表演,以便及早地为人民群众演出。
于是,剧院便以短期速成的办法,快速培训年青演员,让他们都能上台唱戏。于是,学员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昆曲的学习当中。而火热的运动,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排练场上的年青学员们。当时,每个学员同样要去炼钢,去搞一些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
在此期间,昆剧史上第一个革命题材的现代戏《红霞》诞生了,而该剧的排演方式也是大跃进式的,仅仅半个月,该剧就被搬上了舞台。而丛兆桓在剧中扮演一名反动军官,演出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据说,场内多名女观众高喊着“红霞姐”,涌上舞台。
排演现代戏,似乎为昆曲开辟出了一条复生之路。接下来,昆剧院排了一部《师生之间》的戏,主要写校园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当时,这部戏演了多场,依然满足不了学校的包场需求。哪怕昆剧院排了A组、B组、C组和D组的4组,还是满足不了要求。
然而,在辉煌的背后很多人也看到,单靠排演现代戏是无法继承和发扬昆曲传统的。年,一出改编自明代剧本的昆曲《李慧娘》在京上演,该剧讲述了南宋末年,歌姬李慧娘因言制祸,得罪奸臣贾似道而被害。死后,李慧娘变成厉鬼终于复仇的故事。
此剧一经演出,可谓是好评如潮,《人民日报》盛赞昆曲《李慧娘》是一朵鲜艳的红梅花。当时,已是北昆5大头牌之一的丛兆桓,饰演了剧中的男主角,由此也达到了自己事业的巅峰。据说,当时康生曾经把北昆的《李慧娘》,封为当代戏曲舞台上最好的一出戏。
没想到,年,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的演出大会上,《李慧娘》由当初的“红梅花”立马变成了“大毒草”。这样一来,作为男主角的丛兆桓,命运也由此发生了逆转。
年,成立不到10年的北方昆曲剧院,突然接到上级一纸命令,剧院要在3天之内,撤销其建制,剧院的所有人员,也都会被安排到其它厂矿等单位。三天之内,许多人改行当了工人,还有人到了新华书店卖书,有点门路的人到了区县文化馆就职。
就这样,经过9年时间的努力,一个令下来就人去楼空。然而,丛兆桓没有能够如愿走出剧院的大门,而是被押解到了监狱,并度过了8年的时光。由此,昆曲也在中国销声匿迹了13年。坐牢期间,丛兆桓写满了关于昆曲的笔记,一共有6万多字。
年的春天,下狱8年的丛兆桓,领到了一纸写着查无证据的释放通知单。
年,北方昆剧院开始重建,随后,剧院马上开始着手复排当年神剧《李慧娘》的工作。就这样,时隔13年早已改行的丛兆桓再一次登上舞台,此时的他已经年近50岁年龄。唱了没多久,丛兆桓便主动要求正式退出舞台,改行做了一名戏曲导演。
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昆曲,成为首批19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显然,之所以能够获得这项特殊荣誉,就意味着这门古老的昆曲,再一次走向了灭绝的边缘。
据统计,当时全国一共有6个院团,多名搞昆曲的专业人员,这其中还包括一些行政人员。再加上写中国昆剧发展史的胡继先生,以及写中国昆剧演出史的陆鄂亭先生等等,这些老一辈的昆曲人的离世,他们生前研究一生的宝贵东西,随着后继无人而丢掉了。
不过,对于如何保护这门濒危的艺术,昆曲界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其中主要包括2派:
一派:就是保守、保存和保护,他们最终的目标就是把昆曲送进历史博物馆;
一派:认为保是保不住的,结果会像希腊悲剧一样,只剩一些记载或传说。所以,要与时俱进必须跟着时代、跟着群众的审美要求走,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做到雅俗共赏的局面。
突然,小编想起在6年8月26日,著名歌星王力宏在上海举办的演唱会上,他第一次将昆曲加入到了自己的一首歌曲之中。这或许并不能说明昆曲从此就能够得以复生。至于,昆曲今后究竟的命运如何?小编相信此刻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艺术朱俊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京东¥40.7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