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个热闹与雅致并存的元宵节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V.元宵节#

文/庞佳

再过三天就是元宵节了,又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热闹时候。古人将正月称为“元月”,将“夜”称为“宵”,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节”。

据民俗传说,汉武帝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要在甘泉宫举办祭祀“太一天神”的活动,它使得正月十五这一天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只不过在形成初期,古人只称其为“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才出现“元夕”或“元夜”的称呼,宋则称之为“灯夕”,清改称“灯节”。

想必大家对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也是如数家珍了: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当然还少不了吃元宵。不过与现代的元宵节相比,古人更多了一份仪式感,在这一天,《红楼梦》里的贾府就过了一个“热闹”与“雅致”并存的元宵佳节。

摆酒设宴:富贵显荣

元宵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这一天连外姓的薛宝琴与邢岫烟都来了,贾府大摆家宴,这酒宴“共摆了十来席”,每席的几上焚着“御赐百合宫香”,一旁摆着“点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草”。尽显一个家族的富贵与圆满。

看戏说书:阳春白雪

古人逢年过节要听戏,贾母尤喜爱。古代的大户人家都是有自己的戏班的,元宵节这一天,贾母先是听了外面小戏班的一出戏,听得心生欢喜,再叫出自家的戏班子,听了一出《寻梦》,又唱了一出《惠明下书》。《寻梦》是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所作《牡丹亭》中的名段,《惠明下书》则是昆曲的代表作《南西厢记》中的一出,由这两出戏就可见贾母的文学修养与音乐造诣。

元宵节习俗烧火龙

击鼓传梅:锦绣盈眸

“击鼓传梅”行的是“击鼓传花”的酒令,元宵节这日的酒令是王熙凤的主意,她见贾母高兴,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啊!正对时景儿。”这里的“眉”是“梅”的谐音,将“传梅”说成“春喜上眉梢”实在是讨巧得吉利。

燃花猜谜:花天锦地

听完戏,行过酒令,贾母便吩咐道:“他提炮仗来,咱们也把烟火放了解解酒。”贾府放的这些焰火,皆是当时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巧,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花炮”,放出来只见“许多的满天星,九龙入云,一声雷,飞天十响”。正应了辛弃疾那句描写元宵佳节的名诗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闹元宵:团圆事事同

最后不得不说的还有一项流传至今的习俗——吃元宵。

元宵,最初叫做“浮元子”,因这种用糯米做成的圆子煮在锅里又浮又沉而得名,以“元宵”命名起源于隋朝,相传,隋炀帝在公元年正月十五那一天晚上与民同乐,将浮元子在汤中撒糖煮熟,赐给臣下食用,因这天恰好是元宵节,故名“元宵”。

而将“元宵”称作“汤圆”则是宋朝时的事了。当时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将黑芝麻、猪油、白砂糖等做成馅,外面用糯米将其包裹搓成圆形,这样,浮元子便有了馅,就是现在的“汤圆”。

元宵也好,汤圆也罢,每逢正月十五,无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锅热腾腾的圆子,这每一颗小小的圆子中,饱含着中国人的思念之情、天伦之乐与吉祥之意。

在元宵佳节到来之际,送出一副著名的灯联,愿大家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

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

泸州老窖·国窖

品味中国年

点击查看往期《国窖艺术荟》:

过年啦!

品味中国年

年的12杯酒已为你备好

,我们继续荣耀前行!

泸州老窖·国窖,领跑!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给未满18岁的未成年群体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国窖官方商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