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生生的杜丽娘才有了灵魂的牡丹亭

北京荨麻疹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m/mipso_8595950.html

有朋友问:有哪一种戏剧的表现形式,更能体现汤显祖的《牡丹亭》这部原著想表达的神韵?

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一定曾经在不同剧种之间“穿梭”过,所以才有此一问。

关于戏剧《牡丹亭》的剧种,我只完整的看过昆曲和粤剧两个剧种的演出,还看过舞剧节选的《游园惊梦》。其它剧种还没有机会看过,只能就我曾经看过的这三个剧种的印象简单的谈一谈。

一、粤语《牡丹亭》

粤语是我的母语,因此小时候已经随着家人耳闻目睹粤剧。第一次观看《牡丹亭》演出,已经忘记了具体年份,只记得是在我入读小学之前,而我姐姐当年读小学二年级,某一天我们都随家人去镇上的剧场观看、并由当年广东省粤剧院二团的当家小生吴国华、当家花蛋郑培英担纲主演的。这两位大咖的名字,在我们这一带的粤剧爱好者心目中,是“如雷贯耳”。

当年得已去剧场观看大咖们的演出,也是有“缘故”的:我姐姐的班主任冯老师,是这个剧中扮演杜丽娘的郑培英老师的弟媳妇。因为应佛山市文化局的邀请到我们区巡演(当年还是南海县,还没改南海区),于是郑培英老师送了十几张票给冯老师,由冯老师负责赠票给亲朋好友们观看演出、与众同乐的意思。其中一个受赠人家庭,就是我们家了。

当年剧场观看演出,因为年纪太小关系,我不能评价演出的水平,更不懂得鉴赏演员的功力。只懂得欣赏舞美效果……当年的演出水平,据当年的媒体报道,其实是非常的难得、甚至是演出了粤剧有历史以来,演出《牡丹亭》的最高水平:不光两位主要演员的戏剧修养、剧本、唱腔设计、舞美效果、伴奏等等,都用了“登峰造极”来形容。

这是我在距离第一次在剧场观看粤剧《牡丹亭》之后,十多年之后,再在电视上,偶尔看到有粤剧《牡丹亭》的录像录播安排,马上去翻查历史资料的记录,随之再认真的观看电视录播,后得到更加深刻的印象。

其实我第一次在剧场观看这部粤剧演出时,因为距离问题,并没有看清楚舞台上演员的扮相,注意力都集中在戏剧的整体氛围之中了,而且因为当年还没看过原著,所以对剧情发展比较感兴趣、比较“心急”想看到后面的戏剧结果。反而是后来观看电视台播出的录播演出时,才能够得已欣赏演员演出时的细节。粤剧《牡丹亭》的两位主演,当年已经是人到中年4-50岁的年纪,论到演员本身的“唱、做、念、打”的基本功力,完全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也是两位“大咖”得以立足担纲主演的资本。能力而轮,不用质疑的。但扮相就有点一言难尽了……中年人的年纪,再怎么样的化妆水平,都难以扮出青春少艾之感、怀春少女和多情公子的感觉。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剧、直到后来再看到其它剧种演出时,对这一点,更深以为憾。

二、昆曲《牡丹亭》

我是在光碟上观看昆曲《牡丹亭》的。跟一个来自浙江的设计师同事一起观看的、她负责找来的光碟。我们是为了从戏剧演出艺术上,借鉴、找到当年即将到来的新品上市发布会,设计开场舞美的灵感。昆曲是她熟悉的语言剧种。

忘记了当年看这个演出的演员和演出单位……也是因为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