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年,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来源
多年前,昆山人顾坚创作了昆曲,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曲进行了改良,使昆曲有了新的腔调,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圆,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也就是今天的昆曲。
昆曲的艺术魅力
昆曲的表演有着独特的体系、风格,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根据丑、副两类角色的念白(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戏曲中最能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体现人物思想的一种手法)特色,昆曲通常可分为南昆和北昆,南昆以苏州白和扬州白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舞蹈飘逸,又有几近完美的舞台映衬,可以说其在戏曲表演的多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越剧、晋剧、川剧、蒲剧、湘剧、桂剧等)都受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剧本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其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与宋词元曲差不多,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
在17世纪~18世纪间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地方戏开始兴起、戏曲的发展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也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19世纪,京剧的兴起加剧了昆曲的败落,年新中国成立,大力扶持和振兴中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周恩来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昆曲的败落原因
昆曲以优美清新的风格超越了其他简单粗率的戏剧样式而登上时代艺术的巅峰,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昆曲的繁荣是与众多作家、学者全身心的投入分不开干系的,像汤显祖、李玉、洪升、孔尚任这些引领时代思潮的精英消逝,又有多少后继者能够达到前辈的艺术水准?按照日益僵化死板的规范进行创作,推出一部又一部面目雷同、毫无新意的作品必会使昆曲陷入沉寂之中。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可谓历尽了艰辛困苦,至消逝的地步还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说明它的艺术魅力是超绝的。且伴奏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器俱备,其韵调被称为“中州韵”。
如此的一个剧种怎能忍心让它消逝呢?
感谢你的阅读,期待你的留言
本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