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向昆曲表白走在弘扬昆曲道路

似水流年,醉美昆曲,“百戏之祖”的昆曲,以其写意诗画、精致典雅的审美特征和杰出的文化价值成为优秀的民族文化代表。

在北方昆曲剧院,有着这样一群年轻人,用青春的热情和坚持,诠释着对传统戏曲事业的坚守和传承。

(图:部分年轻演员学员集合)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的昆曲,好听、好看,却不好学,所谓“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梨园行自古的规矩,学戏从小就要“坐科”,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在北昆,90%都是30岁上下的年轻演员,还有一批刚刚二十出头的学员。这群年轻人从走进昆曲的艺术的大门,到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正是凭借着对昆曲的满腔热爱及不懈追求,才能够耐得住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清苦,执着地行走在昆曲的舞台上。

以苦为乐的邵天帅

回忆从零开始学昆曲的日子,说“那阵子,我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家到练功房,然后就是吃饭睡觉。每天早晨七点起来喊嗓子,八点开始上课。寒暑假,在天坛公园,经常一唱就是四个小时。”

经过三年的苦练,终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真正的昆曲演员。她的工作几乎每一天都是早九点开始一直到晚上七点结束,不停地排练,反复地练习并且找问题。

甚至在怀孕期间她也闲不下来,生小孩前一天仍在练功,出了月子就进排练场,产后第一部戏就是她最用心的《董小宛》。如今已是国家一级演员的她,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做着昆曲艺术的坚定传承者。

(图:邵天帅)

苦中求精的袁国良

牢记恩师计镇华所说:“戏曲表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入角色。”每每拿到一出戏,他都在台下花费了大量的功夫和精力去理解和揣摩每一个人物,神态、唱腔、语气、动作……

每一个音节、每一个字符他都仔细琢磨、细细考量,才能够让他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惟妙惟肖,总能在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带领他们进入昆曲的艺术情境。扎实的基本功、细腻大方的表演,让他获得了多项殊荣,成为青年老生中的佼佼者。

(图:袁国良)

苦尽甘来的张贝勒

刚开始喊五分钟嗓子就疼不好受,不到十分钟嗓子就哑,为了能够留在昆曲舞台上,他每天早晨起来喊嗓,从五分钟起加至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一个小时、三个小时,甚至多达六个小时,终于用了三年的时间把嗓子练了出来。

在蔡正仁等老师的帮助下,他从没嗓子变成了有嗓子,得到了前辈艺术家的认可和称赞,成为北昆一名文武双全的青年新蕊。

(图:张贝勒)

肩承重任润物有声

在北昆,年轻的昆曲演员们一方面潜下心来传承经典折子戏,从传统剧目中汲取养分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则积极践行着昆曲艺术的传播弘扬。

由于戏曲艺术是一种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当场演出的特定综合艺术,如果失去了观众,就失落了戏曲艺术存在的价值与根茎。

北昆人认识到,频繁的演出亦是戏曲深入群众心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于是,青年演员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与带领下,以勤补缺,紧锣密鼓地加快创作与排练。

《精忠记》、《焚香记》、《拜月亭》、《狮吼记》、《怜相伴》、正乙祠版《牡丹亭》、摘锦版《西厢记》、《反求诸已》、《屠岸贾》、《昙花证》、《流光歌阙》、《墙头马上》、《望乡》、《一捧雪》、《望江亭-中秋切鲙》、观其复《玉簪记》等一列新创小剧场曲目应运而生,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昆曲作品,不断体会昆曲艺术在当代传递出的全新魅力。

(图:部分剧照)

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北昆青年演员们在排练演出之余,积极组织戏曲走进大学校园、昆曲夏令营等活动,旨在唱念做打中引领大小学生感受昆曲艺术魅力,希望传统戏曲文化得以在校园内实现更好的传承。

(图:活动部分剧照)

青春之火,为昆曲而燃烧;青年之路,因坚守而精彩。北昆年轻演员们用坚实的脚步践行着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展现着传承者的责任与朝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