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结权)
黄梅戏的声腔,取材于安庆周边乡村的茶歌、山歌、秧歌、渔歌等民歌,以及鼓书、琴书等民间说唱音乐和一些宗教音乐,并广泛汲取融汇青阳腔、高腔、徽调等音乐元素和联曲方法,形成了花腔和主调两大腔系。花腔属民歌曲牌体,保留至今的曲调仍有近两百支。主调是板腔体声腔体系,以〔平词〕为基础,包括〔八板〕〔火工〕〔二行〕〔三行〕〔彩腔〕〔仙腔〕〔阴司腔〕〔对板〕〔哭板〕等。曲调委婉优美,语言通俗风趣,情调丰富生动,赋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黄梅戏简介板腔体音腔是中国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或称“板式变化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
板腔体音腔是怎么形成的呢?经过专家考证,吹腔是板腔体声腔的鼻祖。
吹腔是一种传统戏曲腔调。徽剧主要声腔之一。明末时期声腔昆腔、弋阳腔(即青阳)受西秦腔影响,在安庆、枞阳、石牌一带形成新的腔调故名“安庆调”、“枞阳腔”、“石牌腔”及“安庆梆子”。
安庆吹腔的创始人是明末的阮自华。
阮自华(-),字坚之,号澹宇。桐城人(今属枞阳),后迁居安庆,并在怀宁黄梅山有别业,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初任江西饶州,再任福建福州推官,万历三十二年()阮自华自福建辞官归里,回到安庆,他招募伶人,创办了家庭戏班,以昆曲、高腔等声伎自娱。这是皖江地区有据可考的第一家戏班。
阮自华是喜欢创新的人,其将昆腔、青阳腔、以及当地民歌等柔和在一起,采用安庆当地语言演唱,并采用玉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等乐器伴奏,因而形成了吹腔。阮自华写有诗句:“闻道青阳回玉琯”、诗《集岩宫道士鼓吹数十部饮天门上》等等可以证实其为吹腔的创始人。
万历四十七年,阮自华升任庆阳知府(明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习称“陇东”,阮自华因此接触到了西秦腔(又称陇东腔),并将西秦腔带回安庆。
《庆阳府志》载阮自华吹腔作为南方的腔调,曲调柔美婉转,西秦腔则有高亢激越的特点,二者各有所长,阮自华将它们在同一剧目中配合演出,形成“吹拨”同剧演出的良好效果。吹腔与拨子两种声腔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和谐共存于安庆戏班中,而被称为“安庆调”、“石牌腔”或“枞阳腔”。又因阮自华居怀宁黄梅山,阮自华之子阮以震又在山上建有黄梅溪阁,后又有“二黄”之称。乾隆年间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
《怀宁县志》载黄梅山、黄梅庵与阮自华由于阮自华精通音律、擅长度曲,知妙伎识新声,能歌会演。他在“安庆调”原有五声音阶基础上创新出六音阶、七音阶,初步形成了"板腔体"。其中一种板腔体声腔一直在怀宁民间灯戏、小戏中流传,称“怀腔”,称为“怀宁腔”,简称“怀腔”,又因来自怀宁黄梅山,所以又被被民间称为“黄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