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茱是我的外孙女,她的名字是我取的,意思是一颗小小的红果实。没想到她挑食吃得少,居然长得“小小的”了,我真是很感性地后悔取错了名字。她年1月进评弹社的时候,年龄和个头应该是班里最小的一个,疫情放长假她在家里休息得好到是长高了不少,开学后发现同学们比她长得更快——还是班里的“小号”。相比同班2、3年级的孩子,她心智上显得稚嫩太多,她比较乖巧,自知在学习评弹的理解能力上不如其他同学,有点自卑,她大大的眼睛里总是透着怯怯的神情,一开始也不敢跟老师多交流。又瘦又小的她背着琵琶走路时,琵琶背板下部的边沿拌到她的脚后跟,琵琶的琴头和轴又硌着她的脑袋,走起路来趔趔趄趄、摇摇晃晃的。我不忍,买了一个同款的琵琶,放在家里练习,评弹社发的琵琶留在教室里,免去了背琵琶的辛苦。
她刚进团的时候写字不流利,基本不会做课堂笔记,有一次我到班里去听课,老师要求同学们要做一点小笔记,她就拿出小本子,装模作样地在本子上划来划去,我不禁暗自好笑。后来发现,她材料袋里的评弹教学材料上,写了不少学习要点——原来都是任课老师帮她写上去的。
渐渐地,我女儿告诉我关于朱茱在就读的小学校里的好消息越来越多:频频被老师表扬,班级活动时主动要求表演节目,连弹带唱表演弹词开篇《枫桥夜泊》,还要说一段“岳飞拜师”,据说同学和老师都听得“惊呆了”。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被班主任推荐参加学校文艺演出,又被学校推荐参加区里的综合艺术比赛(获二等奖),学校和区教育部门对学习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的孩子特别重视。然后学校又推荐她参加全市、全省的小学生英语比赛(均获一等奖),评奖老师的评价她表情丰富、充满自信、口齿清晰流利、动作恰到好处。又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之后被班主任“提拔”为副班长,专门“管队”,就是学生排队的候协助老师维持纪律(需要有大嗓门“吼”),又担任早读课的领读,领读时隔壁班的老师过来说:朱茱,你领读的嗓门太响亮,声音传过来,都压过我们班领读的声音了。老师们私下里议论,朱茱长得小小的,怎么嗓音这么亮,而且这么自信满满,什么情况啊?班主任很傲娇地说:人家是在吴韵少年艺术团学评弹的好不啦!
是啊,朱茱在评弹社学习两年了,这两年在评弹社不仅仅是学习了评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重要是增强了自信心和表现力以及和老师、同学的沟通能力,从而带来了在学校里文化学习的良性循环,这对孩子良好的性格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个人认为,这比门门功课得高分要重要得多。
吴韵评弹社有着最专业的艺术家和最有耐心的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传承人金丽生;原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著名评弹演员顾之芬;声乐与评弹兼修的朱剑琳;还有两个国家一级评弹演员查兰和郁群,如此强大的师资是评弹社孩子学好专业的重要保证。当朱茱跟着评弹老师一遍遍学着“尖团音”、辩别“江扬韵”的时候,她的英语口语发音以及流利程度完全不费吹灰之力,几乎可以碾压。每次在评弹社上课,孩子们总要练声,朱剑琳老师在钢琴上从低到高又从高到低弹出音阶,孩子们“咪哟咪哟”地跟着老师从“丹田”运气到口腔越唱越高,又越唱越低,气息越拖越长,嗓子越来越好,耳朵越来越灵,朱茱以前唱歌要跑调,现在难得跑调自己就知道了。音准和气息的把握非一日之功,弹词唱腔的把握更非易事,转腔、大小嗓子运用等,老师们的专业教学一丝不拘,查兰老师把一句唱腔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一个音一个音地抠,还录了视频,以便孩子在课后练习,晚上还在家长群里辅导,其他老师也经常参与到各班群里的辅导和日常教学中。
朱茱最怕的就是练琵琶,千方百计找借口不练习,每次被我女儿逼不过,不情不愿地弹几遍(也不知道弹对了没有),经常哭天喊地不肯弹,家长的威逼利诱招招凌厉,朱茱用“化骨绵掌”掌掌化解,家里隔三差五上演斗智斗勇大戏。和昆曲一样,评弹是一门综合艺术,对孩子的基本条件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孩子学习评弹,需要说、弹、唱的扎实的基本功,除了说、唱以外,琵琶需要每天起码半小时练习,这个学期评弹社考核,朱茱的专业成绩略差,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艺术,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努力。
评弹社的平台高,是因为吴韵团的平台高。评弹社成立4年来,分别参加了中国曲艺家协会组织的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以及全省的曲艺活动,都获得了重大的荣誉。同时还参加了全市各类公益性演出。重大的专业比赛和活动,级的孩子参加得比较多,朱茱有幸参加了首届苏州江南文化艺术节“群星璀璨”专场演出、苏州市吴韵少年艺术团在苏州评弹学校的评弹专场演出、“吴韵绽放”苏州市吴韵少年艺术团专场演出,参与了《我爱苏州我爱桥》《卖糖粥》《琵琶雨》的表演,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孩子们个个表现自如,训练有素,每个动作真是眼到、手到、心到。朱茱也是动作到位,发挥出色。看着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在拍手她就非常兴奋,以最好的情绪完成演出。吴韵团参加的活动中有不少是“重量级”“专业级”的活动,管理规范、专业要求高、宣传力度大、社会影响广。首届江南文化艺术节期间,主办方做了宣传短视频在全市各街头的电子大屏上滚动播放,我有一次在等红灯的时候无意中瞥见街头电子屏里有吴韵评弹社演出的视频(大约只有一秒钟)。和吴韵团的所有孩子一样,朱茱,这个小小的孩子通过吴韵的平台见了“大世面”,这大概是她参加全市、全省英语比赛时不怯场,发挥出色的原因之一吧。
继、级之后,评弹社又陆续招了和级两个班,其它团、社也都在吐故纳新,团里的的“小号”渐渐增加了,原来的“小号”成了“中号”,他们就像小小的红果实一样,布满在吴韵的各个教室里,下课时在长长的走廊里跑来跑去,虽不起眼,但可爱、调皮、“治愈”。每个双休日,团部各教室传出来的稚嫩清脆的曲声此起彼伏,有昆腔、有弹词的流派唱腔、有和谐的合唱、有“咪哟咪哟”的练声、还有舞蹈团基训和排练时的钢琴伴奏及音乐。各班的风格和“腔调”都不一样,而“苏州市吴韵少年艺术团团歌”,却是孩子们从心底里发出的统一的欢唱。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