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刘慧通讯员冯雨薇赵静课程现场(摄影:郭国柱)5月21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副司长、巡视员马盛德来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的民艺博物馆,为中国美术学院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的学员授课。此次课程围绕着“我国非遗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的主题,从我国非遗资源与基本概况、17年来的主要工作、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对策思考等4个方面展开。本次中国美术学院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的40余名学员参与了此次课程,其中不少学员虽然已经是非遗“传承人”的身份,但对于我国非遗保护的相关知识,还是第一次进行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国美术学院非遗研培班课堂(摄影:郭国柱)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词,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简称‘ICH’,从词根上看可以理解为‘不可触摸的’。日本、韩国称为‘无形文化财’,在我国曾被翻译为‘无形文化遗产’‘民间传统文化’‘民间创作’‘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等等。”课程开始,马盛德首先对“非遗”进行了相关释义,他强调,“非遗,是中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所以民间偶尔出现的‘非遗文化’是不正确的说法,并没有这个概念。”他谈及中国的非遗现状和特点时,他分析:“中国是一个非遗资源大国,这是由独特的国情决定的——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以及文化的多样性。这样的国情也决定了我国的非遗资源具有体量大、种类丰富的特征。”数据显示,我国曾在年至年,发动70万人次开展非遗资源普查,普查结果是我国在录的非遗资源信息近87万个。以年昆曲艺术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为重要的时间节点,我国非遗概念下的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在这17年中,我国出台了第一部保护非遗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走上了依法保护非遗的道路;国务院设立“文化遗产日”(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让非遗走入人们的生活和视野,让广大群众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