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昆剧团团长

谷好好(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

■精彩阅读

他的书卷气并不会扑面而来,不是用外在的形象和表现来打动人,而是内敛的,经由他多年的艺术修炼沉淀下来,像磁石一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我们不仅要传承好前辈艺术家们的表演技艺和经验体会,更要通过对传统经典的代代相传,延续艺术家们毕生不畏艰难、艺无止境的从业精神。

▲“振飞,雅正”——纪念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诞辰周年主题晚会

“行云回雪,几度沧桑歌未歇。大好河山,碧管红牙海宇宽。盛时新响,应喜后来居我上。老健还加,愿作春泥更护花。”这是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为上海昆剧团所作的题词《减字木兰花》。去年是俞振飞先生诞辰周年,在中国文联、上海文联、中国剧协的关心指导下,上海昆剧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更在年末推出包含一台主题晚会和两场折子戏精品演出的“清风雅韵传千秋——纪念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诞辰周年专场演出”,来纪念这位近现代中国戏曲史上的传奇人物、上海昆剧团首任团长。

俞振飞先生作为横跨京昆两界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一生致力于发展戏曲事业,全面践行“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精髓,对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他秉持“尊古而不泥古”的理念,赓续传统、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系列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他天赋佳嗓,发展了“俞派”唱法,形成儒雅秀逸、富于“书卷气”的独特表演风格,更为现当代戏曲界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大家。

记得那是年,我从浙江温州考到上海戏曲学校,考试时第一次见到了俞老,他坐在正中间看着我们表演。不过,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他是谁,只觉得这个老爷爷笑嘻嘻的,非常慈祥和蔼。俞老晚年时经常在上海绍兴路九号的上昆二楼小剧场,也就是今天的俞振飞昆曲厅录像。那时他眼睛已经看不清楚,需要化妆师化妆,他总是戴着一顶瓜皮帽,仍然是笑嘻嘻的。可一到舞台上,他就光芒四射,即便是小孩子,也能感受到他那种大艺术家的魅力。

人们都说俞老有书卷气,确实如此。他的书卷气并不会扑面而来,不是用外在的形象和表现来打动人,而是内敛的,经由他多年的艺术修炼沉淀下来,像磁石一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将昆曲小生内敛、儒雅、潇洒的艺术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俞老的唱腔更是有特点,极富感染力,给人无限的想象。

作为上海昆剧团的创立者、艺术风格的奠定者以及上昆的精神象征,俞老一生奉献昆曲艺术,为昆曲留下丰厚的遗产。在这次“清风雅韵传千秋”的演出中,有一个画面感动了很多观众——舞台上,几代昆曲人凝望大屏幕中俞振飞先生的照片,艺术的敬仰与传承,涌动着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而令观众们惊喜的是,周志刚、岳美缇、蔡正仁等多位老艺术家纷纷登台亮相,献上了《连环计》《太白醉写》《墙头马上》等精彩剧目。这些国宝级的昆曲艺术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他们还能登台,还能演绎精妙的艺术,真是奇迹,我仿佛看到俞老在舞台上的风姿。他们对舞台的眷恋,对观众的热爱,对昆曲事业的拼搏,延续了俞老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在舞台上精湛的表演,既是表达对自己老师的思念,更是对后来人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熏陶和教育——代代相承的对昆曲事业的热爱。这是最好的引领,也是今天中国戏曲不能丢失的宝贵精神。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上昆在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一代代昆曲人把传承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昆大班、昆二班的老艺术家以及中青年一代艺术家,手把手培养年轻人,并且甘做绿叶,帮助和支持他们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老师陪着年轻人一起流汗,就是戏曲人一代代传承不绝的精神遗产。现在上昆“五班三代”,拥有一支健全而强大的人才队伍。想想当年我作为昆三班的学生进团的时候,跟昆大班昆二班的老师们相隔已有30年,而今天,昆四班、昆五班的年轻人已经挑起大梁,这是多么令人欣慰。

其实,从纪念俞老的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昆曲这些年的蓬勃发展。昆曲多年薪火传承,有“百戏之师”的美誉,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风采,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坚定。当年,俞老提倡“出人出戏”为立团之本,坚持“继承经典、演绎经典、打造经典、传播经典”的精神,建团40多年以来,上昆始终秉承这种精神,积极推动传统昆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抒写昆曲事业的动人篇章。去年,我们倾全团之力、重磅推出昆曲巅峰之作全本《牡丹亭》。在老艺术家们的带领下,青年演员们苦练技艺,常常为了一句台词、一个动作反复切磋,在排演中迅速成长和进步,接过传承的重任。全本《牡丹亭》也是致敬俞老之作,它凝聚着上昆几代人对昆剧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也是我们每一个昆曲人的守望和梦想,其价值意义远超出创排一出戏、一部古典名著的意义本身,是一次超越性的回归与创造。今年3月,上昆55出全本《牡丹亭》作为文旅部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进京示范演出作品,将在北京中央歌剧院倾情上演,呈现汤翁原著精髓,复原昆曲风流雅韵。对此,我们非常珍惜和期待,要把最好的《牡丹亭》呈现给京城观众。

作为新时代的昆曲人,我们不仅要传承好前辈艺术家们的表演技艺和经验体会,更要通过对传统经典的代代相传,延续艺术家们毕生不畏艰难、艺无止境的从业精神,永葆赤诚之心,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这也是我们对俞老最好的纪念和致敬!

原文刊登于年2月20日《人民政协报》第12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48.html